|
25-30年,这真的是光伏组件的实际使用寿命吗?
组件使用寿命,在光伏产品宣传信息中一般会称“可达到25年以上”,在实际项目收益测算中则一般会被设定为20年。但在我国运行时间最长的光伏电站中,目前其组件实际使用寿命已经达到40年,并且仍在不断刷新着纪录。
甘肃省榆中县园子乡小岔村,虽然距离省会兰州市不过100多公里,但这里交通不便、干旱少雨,曾经是甘肃省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83年,为解决当地远离大电网、无电可用的问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和榆中县水电局等单位在此建起了一座光伏电站,这也是我国最早一批投运的光伏电站。
如今,40年过去了,这座电站早已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并且仍在正常运行,为我国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提供着新的数据,促进着组件技术更新迭代。
●● 仍在正常运行
沿着蜿蜒村路一路前行,是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在地。进入内部,不断有光伏发电装置映入眼帘。“这些都是我们所里做的科研项目,现存运行时间最久的电站也是其中之一,就在光伏示范楼的屋顶上。”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包建勤说。
在面积不大的屋顶,“最老光伏电站”组件被分为四个部分列阵放置,只留下方便员工通过的步道。包建勤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电站的原址不在这,当时直接安装在了小岔村。1995年,随着我国大电网的发展和农村电气化工作的推进,大电网覆盖到了小岔村。为了让电站继续发挥功能和价值,经甘肃省政府批准,1996年该电站被移至我们所里,作为示范基地项目持续运行。”
仔细观察这些老组件,不难发现其硅片呈正方形且面积小,栅线较粗,同时表面已经变色发黄,甚至出现了封面处有沥青析出的情况。“当时组件采用36片单晶102×102绒面电池片封装,单体组件功率为45峰瓦,这和目前大组件、细栅线是不能比的。”包建勤说,“当时还采用沥青封边技术,空气进入后产生了水汽,导致表面氧化变色,影响组件效率。而目前,不管是硅片、电池片,还是封装材料和技术水平,都经历过了多次升级换代,有了大踏步提升。这座电站见证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并为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 提供实际参考
“活化石”——这是光伏产业内部对这座电站的评价。运行40年,组件不存在隐裂等质量问题,支架没有生锈,每天仍可发电近20度,年发电量在6500-7000度,其实际运行情况远高于市场预期。
包建勤表示:“电站原装机规模为10千峰瓦,迁址过程中损坏或丢失了一部分,现装机规模为6.48千峰瓦。电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多是接线盒发生脱焊,而不是组件本身。目前,单体组件功率年平均衰减率约0.57%,40年累计平均衰减率在20%以下。电站的系统效率目前为60%左右。”
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霍焱指出:“老电站组件的优异表现给客户和市场提供了切实的数据参考。目前,组件新品首年衰减率在1.5%左右,一些高端产品可以降到1%以下。从第二年开始,组件年平均衰减率约在0.5%。如果运行40年,目前组件产品的累计衰减效率基本和老电站组件差别不大。”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强调:“老电站实际财务收益远好于财务模型。这意味着包含能量回收周期、材料回收周期等在内的指标都优于原来的测算。光伏发电站实际表现更值得期待。”
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上迈新能源董事长施正荣也认为:“业内一般对组件的质保时间是25年。老电站证明了组件25年的使用寿命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还可以正常运行更长的时间。”
●● 持续发挥作用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老电站规模很小,甚至不值一提。但不管是当年,还是如今,老电站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表示,“上世纪80年代,小岔村村民还在靠豆油灯、煤油灯和蜡烛照明,老电站的投运让当地130户人家变成了有电人口。如今,老电站作为最早安装且仍在运行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之一,不仅持续发挥着发电供电价值,还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时,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检测运维,电站取得大量宝贵的实证数据,为我国光伏行业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数据和经验,对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甚至世界光伏产业和光伏应用技术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为更好地推动光伏发电站核心问题研究,共同促进现有技术的突破,隆基绿能与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决定,双方将建立长期发挥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隆基绿能将捐赠20千瓦采用高效HPBC电池的Hi-MO X6光伏电站。捐赠电站的并网发电收益未来将用于老电站的运行与维护。
霍焱表示:“一新一老组件映射出了这40年来中国光伏技术的发展。比如,老组件栅线粗,遮挡阳光吸收,Hi-MO X6则采用正面无栅线设计,光电转换和电流传输能力大大增强。未来,对新老电站的研究将继续下去,这些成果将呈现在未来组件产品中,持续推动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