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INNOVATIVETECHNOLOGY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创新技术
创新技术

南方电网购售电抄表收费实现自然月同期 客户用电信息获取更快更精确,同步数据将极大提升线损数据准确性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南方电网报  浏览次数:435

自2019年下半年起,南方五省区各地市民陆续感受到用电信息收发服务的新变化。譬如,从去年8月起,广州黄埔、从化区的市民每月初手机都能收到用电短信,而此前则是每两月一次;海南市民收到电费短信的时间全部提前至每月5日前,而此前各市县信息收发时间并不一致……


  “看似简单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在背后做了大量工作。”南方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徐兵称,南方电网供电区域内,2019年9月底购售电抄表收费实现自然月同期,经过3个周期的检验,总体运行情况平稳。这项工作具有多重意义:对于用电客户而言,获取信息更快更精确;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工作效率提升了,数据的同步也为解决线损率失真的老大难问题奠定了基础。


  “两个全覆盖”打基础,电子化结算率99%


  电能的产品特性在于其不可保存,产供销几乎同时完成。由于各单位的管理差异,加上技术条件所限,以往各省市的抄表收费时间不同步。像广东、云南购售电错开一个月,广西、贵州、海南等地则错开半个月。“不同步导致很多问题,客户了解用电信息滞后了,我们对于数据分析管理也存在较大困难。”南方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营业处主管王名俊说。


  技术手段的提升,为问题解决提供了突破口。2018年12月,南方五省区实现了智能电表和低压集抄“两个全覆盖”,电子抄表时代全面开启。电能表与营销系统的变化,极大提升了售电侧的电子化结算水平。查阅售电侧电子化结算率数据,2017年底仅49%,到2018年底“两个全覆盖”完成后达到97%,到2019年底,这一指标则超过了99%。


  “‘两个全覆盖’是技术的颠覆,近一年来则是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销系统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王名俊说,“别看一年来仅仅提升了2个百分点,但绝对用户数量是很大的。”目前,南方电网服务客户数量达9270万,2%便是185万。而剩下1%未能实现电子化结算的原因,主要是通信信号传输不通畅或计量装置故障导致智能电表数据无法实时采集上传。


  系统升级实现自然月同期抄表收费


  在系统优化升级过程中,南方电网公司在开展广泛深入的客户调研基础上,组织系统256项适应性任务改造,实现系统控制冻结抄表收费时间——每月1日0时0分至每月最后一日24时0分成为一个抄表收费周期。


  2019年国庆期间,广东电网公司首次营销系统升级全新信息发布。无论是手机短信、微信、支付宝,还是电子邮件、发票,凡涉及用电信息的发布渠道全部需要更新版本。


  “每走一步我们都要验证,曾经也出现过发送给部分客户的信息是原始版本的情况。同事们加班加点,攻克了系统技术问题。”广东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营业科抄核收管理岗员工冯亮新称。此后,系统运行非常顺利,一个月后,2019年11月1日上午11时抄表完成率就达到99%。


  在系统更新前,南方电网公司在各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沟通,通知用户相关情况,化解疑惑。“我们通过电话客服、微信微博等渠道做宣传,客户们都能理解我们的工作,觉得这个事挺好。他们能更快知道自己每个月用多少电。”海南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马珍蓉表示。


  在广州、深圳等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地区,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实现了用电信息日推送。广深市民可以登录用电账户自主查询,及时便捷掌握每天的用电情况。


  同步数据为解决线损率失真问题打基础


  人工抄表时代,无法及时获取用电数据,让供电企业针对数据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很困难。购售电抄表收费自然月同期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同步数据基础。


  “很多地方不是自然月数据,我们做分析很难。某个月因为气温变化出现用电骤升或骤降,由于抄表不及时,这个数据就失真了,没法准确分析原因。”王名俊称。


  业内普遍认为,线损率数据是反映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但线损率数据失真一直是待解难题。“抄表收费不同期,线损率忽高忽低,掩盖了很多管理问题。”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节能环保处主管陈伟波说。因此,他很乐意看到购售电抄表同期工作的实现,“以后数据都是实打实的,我们做线损管理工作有抓手了。如果系统数据显示线损率不降反升,我们就要狠抓管理,再不能以抄表收费不同期作为理由了。”


  从宏观方面说,电力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能直观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南方电网公司购售电抄表收费实现自然月同期后,能将实时月度用电数据与当月GDP等经济数据进行更直观的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反映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