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城乡低压电网漏电保护器使用情况分析及安装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01  浏览次数:279
     摘 要:叙述了城乡居民漏电保护器的安装情况,分析了居民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措施及安装漏电保护器的条件。

关键词:漏电保护器;安装;电网

On the Usage Analysis and Install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ow-voltage Power Grid Leakage Protector

ZHANG Jianjun, XIAO Feng

(Inner Mongolia Hangjin Houqi Power Co., Ltd., Bayannaoer 015400, Inner Mongolia,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installation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leakage protector, analyzed the reasons that residents’ leakage protector can not be put into operation,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that leakage protector can not be installed and the conditions of leakage protector installation.

Keywords: leakage protector; installation; power grid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通过调查发现,这几年人们对漏电保护器的作用有了很强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过大力宣传,人们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事实面前,人们也看到了漏电保护器的作用。因此,人们形象地把漏电保护器称为保安器或保命器,大家对安装漏电保护器的意愿普遍很高。国内外多年运行经验表明,推广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对防止触电事故和避免因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具有明显效果。

1 城乡居民漏电保护器安装情况

内蒙古杭锦后旗电力公司所辖农村变压器容量为170 850 kVA,变压器台数为1 869台。农村居民的漏电保护器安装率为100%,漏电保护器投运率在90%左右。城市变压器容量为85 429 kVA,变压器台数为611台,城市居民的漏电保护器安装率不到60%,安装后投运率也低于农村漏电保护器的投运率。

2 居民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原因

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现象,在城市要比在农村严重,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 开发商在城市房屋室内敷线时均采用三线制(即相线、零线和接地保护线),而居民在购买房屋后往往要对住房进行装修,并对电线进行重新敷设。有些人请非专业电工进行敷线,而这些人为贪图方便,往往零线和保护线混用,使电流经保护线流回变压器的接地保护极,由此,必然使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

b) 居民装修时,为节约材料、贪图方便,就把护套线直接埋在水泥里,而没有按规定采用保护套管,使得泄漏电流过大,使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

c) 在装修贴上瓷砖或铺上木板后,看不清电线所在位置,会发生打孔时打断电线的现象,发生电流泄漏,使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

发生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情况后,由于房屋已装修完毕,人们不愿再去破坏装修好的住房来查找电线,只好不装漏电保护器。在农村,居民一律采用二线制 (相线和零线),且农村居民线路明敷的居多,因此农村居民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情况相对较少,即使投运不上,也较易查找。

3 如何解决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情况

一旦出现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情况,必须先查明原因,是漏电保护器本身的问题,还是室内线路的问题,或是接在线路上的电气设备的问题等。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较好解决,只要换一个漏电保护器,另外把家电拿去维修即可。第二种情况较麻烦,据经验,可用万用表来判断线路泄漏情况。首先拉开刀闸,然后把指针式万用表打至500 V档,分别测量电源相线与闸刀出线的相线、零线电压。此时电压显示可能较大,然后把档位打在250 V、100 V、25 V、10 V、2.5 V,由于此时万用表测到的是串联电压,电压显示值会随着档位减小而同比减小。如指针读数并未随档位减小而减小,则表明存在零线与保护线混用现象;如指针随档位减小而同比减小,则把万用表量程打在交流电流档,并逐渐从安培档减小到毫安档,则此时可从表计上读出导线(包括用电设备)漏电电流的大小;如把家电设备逐个从电源插座上拔掉,则可从读数上看出某个电气设备的漏电情况。

4 安装漏电保护器的条件

根据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电压型、电流型和脉冲型三种。电压型保护器接于变压器中性点和大地间,当发生触电时中性点偏移对地产生电压,以此来使保护动作切断电源,但由于它是对整个配变低压网进行保护,不能分级保护,因此停电范围大,动作频繁,所以已被淘汰。脉冲型电流保护器是当发生触电时,使三相不平衡漏电流的相位、幅值产生突然变化,以此作为信号。目前应用广泛的是电流型漏电保护器,所以下面主要介绍电流型保护器。

4.1 电流型漏电保护器的分类

按动作结构分,可分为直接动作式和间接动作式。直接动作式是动作信号输出直接作用于脱扣器使掉闸断电。间接动作式是对输出信号经放大、蓄能等环节处理后使脱扣器动作掉闸。一般直接动作式均为电磁型保护器,电子型保护器均为间接动作式。

在型式上,按保护器具有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a) 漏电继电器。只具备检测、判断功能,不具备开闭主电路功能;

b) 漏电开关。同时具备检测、判断、执行功能。它是漏电继电器和开关的结合体;

c) 漏电保护插座。将漏电开关和插座组合在一起,使插座具备触电保护功能。适用于移动电器和家用电器。

4.2 应用范围

漏电保护器的应用范围如下:a) 无双重绝缘、额定工作电压在110 V以上的移动电具;b) 建筑工地;c) 临时线路;d) 家庭;

4.3 安装要求

a) 被保护回路电源线,包括相线和中性线均应穿入零序电流互感器;

b) 穿入零序互感器的一段电源线应用绝缘带包扎紧,捆成一束后由零序电流互感器孔的中心穿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消除由于导线位置不对称而在铁芯中产生的不平衡磁通;

c) 由零序互感器引出的零线不得重复接地,否则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生成的不平衡电流不会全部从零线返回,而有部份由大地返回,因此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电流的向量和便不为零,二次线圈有输出,可能会造成误动作;

d) 每一保护回路的零线均应专用,不得就近搭接,不得将零线相互连接,否则三相的不平衡电流或单相触电保护器相线的电流,将有部分分流到相连接的不同保护回路的零线上,会使2个回路的零序电流互感器铁芯产生不平衡磁动势;

e) 保护器安装好后,通电,按试验按钮试跳。

4.4 运行维护

漏电保护器运行维护注意事项如下:

a) 应制订制度,专人维护,定期试跳,并做好运行记录;

b) 遇有问题,应分析处理,不得擅自退出运行或有意识使其失效;

c) 在正常运行时跳闸,若原因为电动机启动或大电流冲击,则采取交替启动,适当调整定位,或短延时躲过冲击。若系下雨等原因使漏电流增加造成,则可临时调节灵敏度。

4.5 安装注意事项

a) 漏电保护器应安装在干燥处,避免雨淋、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蚀。用作总保护的漏电保护器应装在配电盘前,以便操作和观察;用作终端保护的漏电保护器,可与电度表、保险盒装于同一表箱内,漏电保护器应装于保险盒下方,接线不得颠倒反接,并应垂直安装,压线螺母要拧紧;

b) 电子式漏电保护器的电源进线应从交流接触器主触点前端引取,电源进线最好用闸刀开关控制;

c) 零序电流互感器应尽量远离有磁场的电器,如交流接触器、电流互感器、载流母线等,相距不得小于20 cm;

d) 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点应良好接地,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0 Ω;

e) 零线严禁重复接地;用电设备可同时设置接地保护,但不能设置接零保护。

4.6 使用注意事项

a) 漏电保护器安装完毕后,首先应认真检查接线是否有误。确认正确后方可通电;

b) 发现漏电保护器动作后,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方能恢复通电。严禁强行通电,更不能将其退出运行,以确保用电安全;

c) 漏电保护器要定期试验,一般每星期试验1次,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d) 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支路动作电流必须低于总路动作电流。

4.7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

a) 强化员工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操作知识水平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b) 安装漏电保护器后,工作中也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穿戴好劳保用品,不可有丝毫麻痹大意;

c) 漏电保护器一般不应单独使用,只适用于低压线路或手持电动工具,作为附加的保护装置;

d) 漏电保护器动作后,应立即检查动作原因,事故排除后才能恢复送电。

5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日益受到重视和保障。由于漏电保护器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电路工作正常时反映不出其重要性,往往不易引起大家重视。有的人在漏电保护器动作时不认真地找原因,而是将漏电保护器短接或拆除,这是极其危险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希望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累积,使漏电保护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