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法规INDUSTRYREGULATION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行业法规
行业法规

“十三五”电力规划应考虑经济减速新常态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0  浏览次数:289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新常态下,“十三五”电力规划应当注重电力结构的调整,并遏制不当电力投资。特别地,在内陆核电议题上,中国政府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论证,避免在关键问题上作出重大的决策失误。

时值“十二五”末,各部门各地进入“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季。今年8月,国家能源局召开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称,“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基础工作已在进行中,并计划于明年1月起草,2016年上报。其中,有关电力规划的目标吸引各方关注。

根据前述会议披露的数据,中国政府拟规划的到2020年的电力发展目标是,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亿和1亿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3000万千瓦。对比“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的目标,在五年时间里,水电装机需新增6000万千瓦,核电装机新增1800万千瓦,风电及光伏装机分别新增1亿与7900万千瓦。若对比至2014年前三季度的完成进度,在六年多的时间里,水电、核电、风电及光伏装机将分别新增7435万、4022万、1.18亿及8130万千瓦。其中,由于核电行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大幅落后于预期,很有可能完不成既定的规划,“十三五”期间的任务量将很重。

不过,上述目标很有可能没有考虑到经济减速、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新常态。“十二五”开年的2011年,据中电联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情况,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缺电比较严重,全国共有24省级电网相继缺电,最大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而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宽松,运行安全稳定。从用电需求侧看,201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6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7%;至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4.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其中三季度当季只增1.4%,预计四季度回暖至3%,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5%-4.0%。

这样比较来看,社会用电需求的增长率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由接近12%大幅下降至4%。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与结构调整,未来电力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这也意味着,若继续按照上一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和电力供需形势规划“十三五”时期的电力投资,将很有可能形成电力产能过剩,造成严重的窝电和浪费现象,并连带产业链整体进入过剩状态,正如当前的房地产行业一般。事实上,就在今年三季度,受电力消费需求放缓且非化石能源发电高速增长影响,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6.5%,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182小时,降幅比上半年扩大156小时,部分省份出现火电停机备用、调峰时间较长的现象。在经济减速、结构调整与电力消费需求下滑的新常态下,这样的现象可能还将频繁发生,并加快国内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
 

以此来看,“十三五”电力规划应考虑经济减速新常态,在制定具体的电力行业发展目标前,首先要基于新的情境,对到2020年的电力供需形势作出判断,再根据能源结构调整的计划,合理规划各个子行业的发展目标。比如说,在4%的电力消费增速假定下,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只有7亿千瓦时(而非此前预计的8亿),并以此确定对应的电力装机容量,再根据能源结构调整的计划,分解至各个子行业。按照这样的流程制定的发展目标,可能不会有前述已经披露的数字那样庞大,同时可以在抑制不当电力投资的同时,为各个子行业的电力规划容留出更多商榷空间。

在“十三五”能源规划进入前期基础工作的当前,部分行业试图通过游说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内陆核电,很有可能在2015年承诺期结束后重启。在此之前,鉴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国政府承诺“十二五”期间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如果明确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新常态,不难发现,上马内陆核电的理由可能并没有那么充分,甚至于,基于公共利益而非核电部门的利益考量,“十三五”期间是否有必要像能源局披露的那样,再新增18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都是值得商榷的。

在人口稠密、污染难以扩散的内陆地区兴建核电站,如果没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又或者还有其他的可替代能源,其风险将远远超过所带来的发电收益。上世纪90年代强行上马的三峡工程,到如今既起不到抗洪的作用,在发电上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反而带来了三峡移民的社会问题以及库区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类似的决策失误不应在内陆核电议题上重演。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迎来经济减速、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也不复“十二五”初期那样紧张。在新常态下,“十三五”电力规划应当注重电力结构的调整,并遏制不当电力投资。特别地,在内陆核电议题上,中国政府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论证,避免在关键问题上作出重大的决策失误。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