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本着怎么重视创新都不过分,怎么投入创新都不过分的原则,组班子,搭平台,建机制,促转化,让公司的各项工作因创新而可持续,因创新而率先跨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共申请专利194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5项,授权专利72项,在全省各县市供电公司中排名第一。
班子是核心
公司成立了由经理任组长、技术骨干和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为成员的创新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创新工作总体目标和创新方案制定。加强创新规范化管理,制作创新管理考评标准,将创新纳入供电所考核和班组管理评分细则中,制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申请专利”这几个环节的评分标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创新的氛围。实行创新工作进度看板管理,每个季度制作创新小组专利申报进度看板,下发至各创新小组,让各小组知道自己的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按期完成季度专利申报任务。
平台是载体
设立“扬帆”创新工作室,负责科技创新、安全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工作室下设18个创新小组,依据工作室下达的研发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创新思路。为了带动公司的年轻人进行技术创新,创新工作室每季度组织一次科技创新讲座,分别为公司营销、生产、供电所等三部分人员召开技术创新研讨会。另外,还主动联系山东大学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来公司指导技术创新,带领人员到山东省电力科学院机器人攻关团队参观学习。这些都开阔了公司员工的眼界和思路,提高了大家的创新热情。
机制是保障
按照“实践锻炼、放手使用、激励人才”原则,将创新成果与奖励挂钩,广泛发动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层面、每一名员工,学习新知识,培育新技能。广泛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攻关和小改革、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创新创效活动。加强创新统一管理,制定下发《关于规范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工作的通知》,由创新工作室统一进行专利申报工作。加大创新工作奖励,制定了《创新成果奖励办法》,每月按期对获得授权专利的职工进行奖励。同时,开展月度创新之星和创新团队评比活动,对获奖个人和团队在公司进行公示和宣传,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转化是关键
为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公司专门建起100亩的“创新基地”,确定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和制作创新样品;6000平方米的“创新实训场地”,制作和实验改造创新成果;4000平方米的“创新成果应用推广车间”, 进行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培训、批量生产和现场推广应用。三大创新基地构建成了”技术攻关——专利申请——产品推广”产业化模式,实现成果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有效衔接。
今年年初,李琛发明的低压防雷器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低压防雷技术的空白。李琛将该技术拿到转化基地,进行批量试验、生产,目前已经生产3000块,在全县推广使用。在今年6月份的两次雷雨天气里,应用低压防雷器的低压智能表、采集器及通讯线无一受损。而此前,雷雨天气,以上设备受损率高达35%。
自创新基地建立以来,60余项专利产品在此生产制作,22项专利产品应用于变电检修、电气试验、台区建设等生产现场,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王保华 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