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王会:西南干旱凸显农村小水利堪忧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279

  据报道,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而笔者近期在湖北省J市的农村调查发现,旱情问题同样困扰着这里的农民。

  J市G镇大部分属于丘陵地带,五分之一的面积为平原湖区,境内河流纵横交织,水源条件可以说还是非常充足的。以分田到户为界限,建国后至分田前是水利建设的高峰期,经过40年的水利建设,G镇已形成了电力排灌站为骨干、塘堰河坝作补充,漳河、潘集做后盾的灌排体系。然而分田后,水利站很少参与各村的水利建设,形成水利设施仅运行不维护的局面。税费改革以后G镇的水利条件更是每况愈下,几近瘫痪,至笔者调查时,已形成“种地离不开机井取地下水”的困局。

  打机井的成本相当高,一口40米深的灌溉小机井一般要3000元左右,60米深的小机井要5000元左右。而正因为家家户户打机井,造成机井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2003年打的机井多已成了枯井。G镇黄金村2004年饮水工程的135口15~30米深的吃水井仅一年就成了枯井,40米深的井多数已抽不上水。2009年新打的机井多数深达70~80米深,打一口这样的深机井要上万元。而据农民说,机井的寿命一般是三到四年,随着机井数量的增加,使用寿命会越来越短。

  机井灌溉有一系列配套设施,如电机、电表、水管、电线以及一些维修设备。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几个电表,一般农户农用电表两三个还不够用,农民说到了抽水期照明电表也得用上,起码得要三到四个才够用。不少农民反映电机两个不够用,还要再买,潜水泵也是家家都有两三个,抽水管、电线家家都有几百米。走访农户可以看到,多数农户家里仅这些抽水设备就放满一间房。

  很多问题不深入村庄调查真的难以想象。如农忙期间电压低带来电机加速损坏的问题,以G镇的黄金村3组为案例:3组的大机井是2007年挖的,电机烧坏了两次,2008年第一次坏修了2000多元,第二次买了个新的花了4000多元。当时组长收不上来钱去修,还是村书记出面开会,每家每户按田亩出钱,最后筹钱买了个新的电机。

  黄金村共13个组,除了11组靠从香河三级提水灌溉以外,其他组全部靠水库、堰塘、机井蓄水灌溉。每家每户的水利设备都要一万多元,包括打井、推堰和电机水泵、电线、水管、电表等设备的费用。

  范大成,55岁,石岭村2组村民,家有20亩地,2006年花2500元打了一口50米深的小井。从大堰里分了三分地堰塘,花了2000元推深,只要这三分地堰塘能装满水,这20亩地就能保收成。

  每年插秧的时候用水多,要灌三次水,要整天整夜从机井里抽一个月水,平均一小时一度电,一天24度电,按农用电费计费,0.28元/度;冬播要抽半个月的水,按0.48元/度计费。这样,每年机井抽水电费大概可以算出:0.28×24×30+0.48×24×15=374.4元。这电费只是从井里抽到堰里的电费,农民还要把水从堰塘抽到田里,这部分电费因田块分布、田块离塘堰远近等就难以计算了。范大成家20亩地每年农用电费共是2000多元。据范大成讲,这是其所在组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只要机井有水抽,每年抽水灌溉的电费要花2000元左右。这个费用其实不算高,因为集体引水每亩地按照集体用水的平均水平70元算,20亩地至少也要1400元。

  只要机井能持续不断地有水抽,范大成情愿多出几百元电费也不愿集体合作抽水,“集体用水容易打架,问题多。”他说。范大成还说,这个50米深的机井已经用了三年,2009年冬播已经抽不到水,2010年必须新打一口更深的机井。

  范大成算了另一笔账,20亩地2009年收3.8万斤谷,卖到约3万元,农药、化肥、种子、请工、灌溉等农田开支要占去12亩地的收成,种田少根本划不来。

  抛开小水利循环往复的成本不计,笔者想问的是:机井还能打多深?小水利还能走多远?(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