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已经再好不过地昭告人们,说特高压是个面向未来的事业绝对不夸张。我们知道,电作为当代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因为,电与国家、社会生活、与每个具体的人,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是通过报告文学《走进特高压》(中国电力出版社),人们才深切地意识到特高压的重要意义。这个远距离、大容量和低损耗输电载体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能源战略格局并普惠千家万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特高压又是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像作家、诗评家张同吾那样,把电流命名为“自由行走的精灵”,那么,特高压无疑是托举这个精灵的强大引擎。
对于这样一个开创民族电力工业新纪元,掀开世界电力发展新一页的创新工程,文学的书写不应该缺位。去年组建的英大传媒集团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电力产业文化牌,先后资助与组织作家深入电力建设第一线,在二炮作家徐剑创作报告文学《冰冷血热》,赵瑜、柴然创作反映“户户通电”的《开眼》诗人商泽军推出《大地飞虹》之后,古清生、黄传会所著长篇报告文学《走进特高压》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隆重面世,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很令人振奋。
作品不局限于特高压电网建设本身,而是能够深入到电网事业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善于把中国电力的进步放到世界电力发展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把发展电力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上来认识,从而显出作品立意的不凡。特高压代表了当今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源领域一项具有很高科技含量和经济价值的技术。而1000万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规划、设计、制造、建设、管理举万人之力,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自论证至建成投运,整个实践是个集梦想、辛劳、争议、奋进于一身的过程,应该说这样一个题材为文学艺术创造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基础。
正如作品所指出的那样,特高压工程启动之时,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是一个“经济与科技发展焦灼和全社会集体无意识心理浮躁的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均需科技的强力支撑,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具有抵抗社会浮躁的沉潜的、无私的定力。在特高压工程论证与建设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始终低调做事,坦然面对社会上种种的困惑与不理解。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通过近乎卧薪尝胆式的努力,我们国家终于拥有了特高压电网并投入商业运行,书写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其意义不仅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施工创新、管理创新等,还获得了制定世界特高压电网标准的优先权。特高压建设又一次证明:“在辽阔的太平洋西海岸,走过百年历史阴霾的中国进入21世纪的崛起姿态,必然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科技中心。”这是足以令我们自豪的。
我们会看到,《走进特高压》的大视野大胸怀还体现在,作家能够把特高压工程建设置于当代中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整体生活格局之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爱国主义精神。从描写的笔触里我们不难体会到,作品把特高压工程的建设与我们民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客观描绘了决策层的严谨、求实,书写了特高压专家智库的贡献,更突出了特高压关键设备变压器制造的艰辛,那“闯关中的惊心动魄”,让人记忆犹新,那追求零缺陷的严格、无私精神,让我们感动。作品始终注重反映和讴歌普通人身上所焕发出的高尚品格,通过大量具体可感的事例,弘扬强大的民族自强精神。循着作品的叙述人们能够看到,从山西到河南,从河南到湖北,随着采访、调查和写作的深入,作家写作越来越自如,作品力图在叙述中凡涉及到建设环节的地方,尽量避免描写过于专业化,并以大量具体生动的例证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此外,作品的议论也很有特点,比如“历史,一切都是由制造能力书写。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特高压工程,制造能力的每一级提升,都在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笔。当康熙大帝为大清帝国平定四边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充满领土扩张的彼得大帝,倾其一国之力修建远东铁路。俱往矣,历史不可能假设,但可能重来,比如一战和二战的欧洲,它又有太多的相似。”这种议论充满哲理意味兼具浓厚的抒情性,可谓全书的华彩段落,耐人寻味。
作为一部以沉稳、准确见长的作品,《走进特高压》认真坚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坚持以非虚构性立足,作者视真实性为报告文学的生命,与其他优秀作家一样拒绝从主观判断入手写作,坚持排除想象与虚构,追求文字与实际生活过程相吻合。从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以新闻调查、实地采访为创作第一环节,注重采访的全面性,创作素材包罗了与特高压有关的一切现象、事件过程甚至当事人的证词。人们说,报告文学是作者用双腿走出来的,三分靠创作,七分靠采访,《走进特高压》经过作家的采访、锤炼,以实实在在的书写,描画了特高压及特高压给我们生活开辟的新的未来,而这种未来有的是显见的,有些是难以在当下就看得见的。这部作品是纪实,把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让我们对国家的科技潜力、电力的前景有了更多崭新的认识。“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必将是世界的未来电网”,用电网来书写历史,也用电网预示未来,《走进特高压》的品格由此得到进一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