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蓝星玻璃公司算是我市的一个用电大户,那时公司年总用电量仅为180万千瓦时左右。如今30年过去了,随着公司规模扩张,产量增加,到2007年总用电量达到了2077万千瓦时。公司领导回忆说,当年因为电量供应不足等原因,经常发生停电,最长的一次达90分钟。现在好了,不但满足需要,服务也上了新台阶。蓝星玻璃公司用电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电力发展的历史。
我市是以煤为主的城市,发展电力事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力建设发展缓慢。1959年乌达矿务局建成了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开启了乌海地区煤电转换的新纪元。上世纪70年代,先后建成了跃进火力发电厂和乌达发电厂,1994年建成了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海勃湾发电厂,到1998年底,乌海地区共建有发电厂四座,总装发电机组1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34.55万千瓦。“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载能工业的需求,电源点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229.7万千瓦,拥有北方联合电力海勃湾发电厂、乌海热电厂,华电乌达热电厂和乌海化工、西水创业、黄河工贸、神华大漠、君正、中能等六个自备电厂。目前正在筹备的电厂有,京海电厂、汇丰电厂、神华乌海煤焦化电厂。
电源点建设的加快和用电量的增加,推动了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乌海地区1956年有了电,1963年才有了正规35千伏电网(即公用电网),直到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电业局管辖的35千伏及以上的变电站共有9座,主变总容量为4.97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共有12条,总计长度159.33公里。电网网架结构简单,以石嘴山电厂为中心,向乌海市沿黄河两岸地区呈辐射状分布,单回路供电,两岸电网互不相联,电网运行属“区内网外”状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后,电网建设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1994年12月27日,乌海电网与宁夏电网解网,并入蒙西电网,结束了乌海地区长达31年限量购买宁夏电网电量的历史。到1998年末,乌海电业局共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2座,主变总容量计32.45万千伏安;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4条,总长度628.7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覆盖了全市三区。到2007年末,乌海电业局共拥有变电站26座,变电容量307.315万千伏安,有主变压器52台,局属架空输电线路74条,总长度1117.845公里。
30年的发展,我市电力不但满足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需要,而且积极向外送电,实现西电东输。2007年,全市发电量145.15亿度,输出30.42亿度。随着新电源点的建设和设备满负荷运转,我市将输出更多的电力支援国家建设。30年的发展,电在我市资源转换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煤电转化,实现了资源的增值,煤从“空中走”极大地节约了运输成本;从煤、电资源出发,我市形成了“煤炭-电力-化工”、“煤炭-炼焦-化工”、“煤炭-电力-特色冶金工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使我市工业经济逐步向又好又快方向迈进。30年的发展,电不仅为我市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热电联供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市冬季煤烟型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经营困难,我市又积极争取成为了自治区试行电力多边交易的试点地区,这对于降低电力成本,刺激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电越来越展示出其光明的前景,作为资源转换的重要选择,我市必将因此而赢得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