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甘肃电力设计院千里驰援点亮希望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10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浏览次数:291
千里驰援日夜鏖战点亮希望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抗震救灾侧记 本网通讯员 邱福荣 报道 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特大地震,撕裂了巴蜀大地,推开了一扇苦难之门。这是全中国人民共同面临的一场深重灾难。震灾发生后,亿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大行动中。 拓荒者精锐之兵征战陇南 在得知地震造成甘肃省电力公司系统内输变电设施、生活和办公场所不同程度受损,我省陇南地区电网也成了重灾区.在甘肃省电力公司的统一部署下,被称为“电网建设拓荒者”的甘肃省电力设计院,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他们迅速反应,紧急开展震害调查,院领导高度重视,由院长张西带队,携土建、电气、勘测、线路、地质等多方面的专家,于震后第二天赶赴现场,为省公司、各供电、超高压公司提供技术支援服务, 千里驰援陇南重灾区,为拯救光明打响了一场抗震救灾保卫战。 灾区沿途道路崎岖,不断山体滑坡,从文县到碧口,粗算共有六十几处滑坡地带,震后松动的山石频频从山上滚落下来。路上车辆稀少,沿途随处可见还未来得及处理,被塌方的山石和泥石流压垮掀翻的汽车,遇难者尸体。车辆停停走走,滚落的山石,漫天的尘土,滚落下来的山石大得吓人……让人触目惊心。 碧口镇,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因余震不断,这里的宾馆、招待所全部停业,街道两旁的店铺门窗紧锁,坍塌、倾斜的房屋随处可见,通讯、电力、供水几乎完全中断,成为一座“孤岛”。 从5月13日起,他们立即对位于重灾区的330千伏成县变、220千伏早阳变、110千伏何家湾变、110千伏玉垒变、110千伏文县变、110千伏成两线、220千伏早成线等受震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对变电站建构筑物、受损线路震害情况进行了摸底,通过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为省公司做出准确抉择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技术依据,从设计角度为抢修单位提供经济合理的抢修方案,同时与施工单位积极配合,为抢修工作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查实震情排除灾害 在位于成县的330千伏成县变,他们立即与兰州超高压、陇南供电公司等单位取得联系,迅速了解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在现场,他们冒着余震随时带来得危险,毫不犹豫率先进入主控和设备区域,进行震害调查,了解了变电所建筑构物受震灾害情况后,从专业角度作出了设备、设施、主结构均安全的结论,为成县变作为临时抢险指挥部提供了技术和人员心理稳定的支撑。 在位于碧口镇的220千伏早阳变,他们会同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早阳变主控楼、设备区,一一察看设备受灾情况。当时现场气氛紧张,主控楼墙面开裂,已用网栏围了起来,好多人都不敢进入,在余震不断情况下,他们在楼上楼下详细察看,当即作出判断:尽管建筑物墙面填充墙多处震裂,墙皮震落,屋面吊顶几乎全部掉落,但主框架梁柱结构未见裂缝和明显变形。因此,向现场抗震指挥部提出了:建筑物主结构基本完好,安全稳固,不会有墙倒屋塌的危险,清理后可以进人使用的见意。给早阳变所有工作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位于碧口水电厂附近的110千伏何家湾变,他们在院长的带领下,对主控楼的墙体结构经过反复察看后,认为其墙体已在大地震中遭到结构性破坏,已变成危房,并向现场抗震指挥部提出了放弃使用的建议,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随后几天里,他们陆续对110千伏玉垒变电站、110千伏文县变电站、汉坪嘴水电站、天水超高压公司办公楼等地震现场,察看受灾情况,并向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总监李庆林、西北电网公司总经理孙佩京、甘肃电力公司总经理肖创英、副总经理刘克俭等领导,从设计角度介绍了国家抗震设防的原则,就现场抢修措施向领导们进行汇报。不断为参加抗震抢险的领导和抢修单位提供技术方案。几天来,他们不顾疲劳,连续工作,冒着危险投入到一个又一个抢险现场展开工作,充分发挥设计优势,进行实地察看受震灾害情况,积极配合各相关单位,为开展抢修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尽快恢复当地供电,并全面收集地震所造成的电网受损现场资料,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将来恢复重建和改造工作奠定基础,为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应有的特殊作用。 在返回院后的第二天,他们参加了省公司抗震指挥部工作会议,向省公司副工程师王多和生产技术部、基建、调度中心、招标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各个变电所的现场受灾情况,重点是建构筑物的破坏状况,让指挥部第一次听到了从灾区返回人员的当面准确汇报,汇报引起了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与院相关同志连夜将有关材料整理,制作成幻灯片。于5月20日,向省公司文博副总经理及有关处室领导进行了《陇南地区变电所震害情况调查报告》专题汇报,对受灾变电所的抢修及改造提出了设计建议。 事后,身为土建副总工程师兼科室主任,从事土建设计及管理工作22年的高级工程师张广平,并又将此次陇南地区抗震抢险亲身经历,从变电站建构筑物受震造成的破坏情况,分析总结,提炼了从设计角度对提高变电站建构筑物抗震能力的措施,并组织土建室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抗震设计规范知识的学习和抗震措施交流,为今后在电网建设土建设计工作中抗击地震自然灾害积累宝贵的经验。 冒着余震险情不断 全力提供技术服务 5月19日,党委书记彭夕岚带领的第二批工程技术人员一行7人,再次前往我省陇南地震灾区成县,为陇南电网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 在220千伏早成线,由于线路沿线山大沟深,上山是让大家最消耗体力的,每次到达山顶满身是汗,头上冒着热气,但一到事故现场,他们便顾不得一身的汗水,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了对事故现场的观察和测量之中,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们站在专业角度,认真的分析着,交流着。工作一直忙到天黑才返回驻地。回到驻地后,他们顾不上休息,又抓紧时间对现场收集来得技术资料和图片进行整理,并在晚上10点多完成了线路抢险方案初稿的编写工作,并及时传送到院里,保证了我院能够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并向省公司领导汇报。 在110千伏成两线,他们察看受损最为严重的196号、118号、111号塔位时,发现这几基铁塔都是由于地震的原因而造成了基础下陷,从而严重威胁到了整条线路的安全运行。其中,196号铁塔一侧混凝土基础护坡局部开裂,下陷严重,再加之滚落的石块,使得铁塔部分塔材变形,在现场他们商议后,果断作出决定:先采取临时措施,维持线路运行,地震过后立即改线。 同样是在成两线,安化至马营段208—211号和257—258号塔位,他们发现208—211号铁塔所处山梁由于地震使沿线两侧山体形成贯通滑坡塌陷,造成铁塔基础一侧地面开裂。其中210号转角塔内侧边坡滑塌,209号直线塔周围地表处出现裂隙,铁塔向右侧倾斜,基础有向坡下位移倾向。而208号铁塔距基础一侧2米远处有大面积塌陷,铁塔4个地脚螺栓帽因地震已脱离基脚。在马营线段的257、258号门型换位塔附近有多处裂隙,线路右侧约25米处有长约500米的大裂隙,其中258号铁塔略有变形。当日所到各处铁塔均存在安全隐患,如遇较强余震或者暴雨天气将对整条线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当晚回到驻地后,他们对所了解到的隐患情况及时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及时的将隐患情况和处理方案向院里及省公司进行了汇报,为省公司处理灾情果断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面对灾情 他舍小家顾大家 勘测室一直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助理工程师布国庆,凭借多年工程地质专业经验,主动找领导,要求参加抗震抢险工作。 直到要走时,妻子还是坚决不同意,“孩子马上准备中考,我现在工作也很忙,在这个‘特殊时期’,人家哪家不是全家动员,陪孩子学这、学那,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可你那?你就不能不去,或者换换别人?”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去灾区抗震救灾的念头,还是义无返顾前往一线。同行的同事问他:你这么走,嫂子肯定会生气的,不行换别人吧?他笑笑说:她只是一时生气,过一会就好了,她们会理解我的! 工程技术部线路专责,工程师安宁,凭借多年线路专业经验,主动要求参加此次抗震抢险工作。临走时,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还全然不知,事后同事们都责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家人,他笑笑说,我不想让她们担心,她们会理解支持我的! 身为第二批抗震救灾技术组负责人,他不仅负责与各级部门的协调联系,还要负责安排全组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他心中时刻铭记着临行前,院领导的嘱托“一定要确保人员、车辆安全,出色完成任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正是以实际行动发挥着共产党员战斗堡垒作用。早上,他比其他同志起的都早,检查当日所需物资和设备,进行一天工作计划;晚上,他比其他同志睡的都晚,对当天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处理方案,考虑安排第二天工作。 在这些日子里,灾区余震不断,他们始终在空地上露宿,饿了吃几个冷馒头,渴了喝口水。虽然每天睡觉的时间很少,睡觉时裹着睡袋,忍受着蚊虫的袭扰和不断的余震。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紧张,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实在太累了,只翻了个身便又睡去。 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责任,那里更需要我们! 面对灾害,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没有一个人退缩,领导奋战一线亲自带队,全院上下均投入到抗震抢险恢复重建工作中去。 在省公司抗震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及各现场指挥部的具体安排下,甘肃省电力设计院分两批赶赴灾区一线,“拓荒者”反应迅速,人员到位及时,措施有效得力,与各供电、超高压公司一道抗震抢险,使得在我省抗震救灾的队伍中,电力抗震抢修成为了先头部队,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荣誉,充分发挥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灾害无情人有情!设计院人仍在积极行动,工程技术部组织相关部室将陇南地区所有变电站的主接线、总平面、主控制室平面布置图以及控制保护设备生产厂家等主要资料全部整理准备完毕,并立刻开展重建和改造的设计工作。目前,全院设计人员均快速高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抢险恢复电网正常运行的工作中。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正全力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为甘肃电网灾后重建不断地努力着……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