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POLICYGUIDE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

十年磨剑锋砺出 降损节电效益来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1-06  来源:《农网线损管理经验交流优秀论文集》  作者:杨 卫 徐 森  浏览次数:470
线损管理作为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也是衡量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市现有23个农村供电所,74条10kV线路,2288个台区,用户307588户。十多年来,我市农电线损管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到规范、由继承到创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初步实现了高低压线损稳中有降,节电效益显著的良好态势。全市高、低压线损率持续下降,每年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其中10kV线损率已由1993年的16%下降到3.67%,400伏线损率已由1995年的30%下降到7.16%。按同口径计算,仅高压线损部分,13年就少损失电量约1.85亿kW·h;而低压线损降幅则更大,10多年下降了23%,共计降损节电1.14亿kW·h。   一、提高认识,树立效益观念   我们抓线损管理最早是从抓高压线损入手的,1993年以前,我市仅有42条10kV线路,整个10kV分线线损率普遍都在15%以上,电量损失严重。为了完成上级线损考核指标,我们当时采用推延抄表日期的办法,但因网架基础较差和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尽管抄表日期一延再延,线损指标还是捉襟见肘。到1992年底,我们的抄表日期已经挪到了月末。显然,靠推延抄表日期的办法已经没有退路可走,只有转变观念,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才能扭转线损率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1993年春节刚过,公司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线损分析会,会上,公司领导大胆提出:线损管理必须加大考核力度,即使把降损节约的电量全部用于奖励也是合算的,最起码能完成线损指标。随着公司领导的观念更新,我们开始把线损管理当作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使线损管理出现了 “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把降低线损列为“齐抓共管”的全局性工作;第一次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线损管理网络;第一次制定并实施了线损管理考核制度。当时我们根据下达给供电所的线损指标,将降损节约电量按平均电价折算到金额,全部奖给供电所,其中30%直接用于个人奖励。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电工管理线损的积极性。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农村电网10kV线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三分之二的线路完成了考核指标。   二、分析解剖,强化计量管理   线损管理初见成效使我们看到了降损节电的希望,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管理中的漏洞。针对当时还有三分之一线路不能完成指标的现状,我们又着手对那些老大难的线路进行现场分析解剖,以求降损节电良方。10kV兴垦线是当时线损居高不下的老大难线路,供电所经过多次排查,线损率仍一直在40%左右。于是我们从生技、用电等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分组从查该线路的各级关口、计量装置入手,进行拉网式检查分析,首先发现该线路10kV关口开票的倍率与变电所关口的实际倍率相差25%,随后又发现了不少计量管理中的漏洞。为此,我们通过建立线损分析制度,及时分析电量变化、指标升降等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降损节电措施。同时还投入资金对所有计量装置不合格的用户进行改造,将计量柜的网窗改为玻璃门,更换可加封的互感器螺丝,封闭计量装置前的母线、母排,封堵计量室的孔洞,并且将原农配总表三相两线制计量方式改为三个单相表计量方式(以便分别观察三相负荷变化情况)。分析中我们还发现许多线损高的原因是计量回路故障及接线盒连片接触不良等造成的,于是我们又对计量回路进行改造,并对一般用户取消联合接线盒,对重要用户采用透明接线盒。通过分析解剖,强化计量管理,我们有效地解决了三分之一老大难线路的降损难题,1995年,我市10kV线损普遍由管理前的16%降到9%左右,基本达到了考核指标。   三、降低电价,直击低压线损   1995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连续报道了部分地区农村电价较高,农民不堪重负的情况。我们立刻意识到,国家将从降低农村电价入手,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十亿农民的用电问题。当时我们启东农村电价最高也达到了2元/(kW·h)左右,有的村也出现了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用不起的状况。为了有效地降低农村电价,我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在造成农村电价高的主要因素——低压线损上。1995年6月,我们抽了两个台片线损较高的村进行调查,这两个村原来低压线损都高达30%左右,后经过我们抄表,线损跌至16%。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低压线损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线损,当时农村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现象较普遍,村干部、村电工大多不交电费,并且黑表黑户较多,村电工私吞电费现象也时有发生;二是技术线损,农村线路供电半径长、线径细、计量不准、配变能耗高也是造成农村低压线损高的主要原因。于是,我们首先从强化管理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用户台账,对每个户头进行现场编号,坚决取缔黑表黑户。积极推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要求所有供电所职工和村干部都装表用电,并且每月将用电情况上墙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有效地消除了“三电”现象。其次,我们先后通过“两化”建设和农网改造,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重新规划农村配网,淘汰、更换所有高能耗变压器,以降低配变的固定损耗。淘汰、更换DD28、DT8、DS8系列电能表,并通过合理配置表计及电流互感器,以提高计量准确度,减少电能损失,1995年以来,我们共更换了6.5万只电能表。“两化”建设和农网改造,改变了全市农村电网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落后,电能质量较差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农村低压线损管理体系。1996年,我市农村低压线损普遍从30%降到了18%左右,(含铜铁损)农村电价也由原来的每kW·h1元以上降到了每kW·h0.76元,(其中0.1元为“两化”改造地方自筹费)这为后来实行同网同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技术先导,再挤降损空间   随着线损的不断下降,其降幅空间也越来越小。1996年以后,我们开始在无功补偿和三相负荷平衡等专业技术手段上动脑筋。但由于农村电管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线损管理技术,几乎需从零开始培训。因此,我们一方面进行多次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农电工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分别下达10kV工业专线和农村线路功率因数指标,并与效益工资挂钩,提高农电工无功管理的积极性。当时我们对所有100kV·A及以上的用户安装了无功表计,以便对用户进行力率调整考核。对所有10kV线路都按配变的空载无功损耗配置了高压电容器,同时还针对农村线路负荷峰谷差较大,容易产生无功倒送而使整条线路功率因数下降的状况,用定时钟控制低压电容器,在不倒送无功的前提下,提高了线路功率因数。到1998年底,我市农村线路功率因数已从过去的0.7逐步提高到0.91。在技术降损中,不少供电所还把三相负荷平衡管理作为降低线损的主要措施之一,他们针对农村用电负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精心绘制了所辖电网现状接线图,及时做好负荷统计与分析工作。有的供电所还分季加强夜间高峰时段负荷实测,根据三相负荷偏移程度,及时做好三相负荷平衡工作,力求负荷平衡管理可控、在控。终于使低压线损率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下降了4个百分点,1999年底,全市低压线损率基本控制在14%以内。   五、巧借东风,完善管理体制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01年,我市撤站建所,电管站变为县级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其中线损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由原来的10kV线损依靠县局农电总站管理,400V线损依靠电管站分级管理变为高、低压线损均由所辖供电所统一管理。通过这一改革,供电所已成为真正意义上最基本的降损单位,其线损管理业绩的优劣,直接与县级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是加速农电事业发展的强劲东风,那么如何巧借这股东风,进一步完善线损管理体制,再创降损节电佳绩,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对降损节电实施了目标管理。2003年初,我们建立了公司本部、农村供电所、村电工三级管理网,分级、分专业、分线路、分电压、分台片管理线损,从账卡建立、计量管理到打击窃电、优质服务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对降损节电工作全面实施目标管理,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指标明确。   其次,我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线损管理考核体系。2003年,公司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出台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线损管理考核办法》,并设立了线损奖励专项基金。考核内容包含了对10kV、400V线损指标完成情况、台片指标完成情况、定期线损分析、定时抄表、营业管理、临时用电管理、电压及无功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每年初由公司统一下达线损考核指标,要求各供电所根据台片理论计算结果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员工确定分线、分压、分台片的指标。线损统计每月进行,考核分季度兑现。公司把线损考核分为两级:一是公司为主体,所长为考核对象,线损指标作为所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所长为主体,各岗位员工为考核对象。公司在每季度的线损考核中,根据各所线损完成情况核定奖金总额,并对所长单独考核。然后由所长根据内部的考核细则及指标,再对员工进行二级考核,促使线损管理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指标落实、分工明确”的良好态势。   第三,我们健全了农电线损管理制度。实施同步抄表制,固定抄表日期和抄表路线,确保电能在抄、核环节准确无误;强化动态抄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线路同步查抄、轮抄计量总表和分表,严防偷、漏、差、错等问题的发生;加强需求侧管理,每月按照抄见电量,对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的相邻月份和同期月份电量进行审核、分析和对比,及时发现并查明客户用电量升降异常的现象及原因,及时整改,减少差错;加大线损专项核查力度,通过跟踪管理和实时管理,对各供电所线损管理情况的真实性以及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及时检查监督,特别是市镇线路上农村综合变的线损情况,使线损管理更加高效、真实与有序;大力宣传依法治电、依法用电,加强巡视检查,保证计量装置准确计量,不给窃电分子可乘之机,有效地防范违章用电行为的发生。   六、理性分析,升华线损管理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线损管理仍停留在一个被动、粗放、传统阶段的话,那么2004年以后,我们的线损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分析,使之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理性发展阶段。第一,积极推广和采用线损理论计算,提高农网的科学管理水平。各供电所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线损管理中的作用,严格按照《供电所线损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定期进行线损理论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以准确的数据及时衡量线损实绩的高低,发现网络薄弱环节,使降损工作有的放矢、富有成效。第二,始终坚持线损分析制度,定期开展线损分析,重点做好7项对比分析:一是理论线损率与统计线损率的对比;二是理论线损率与经济线损率的对比;三是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的对比;四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对比;五是当月指标与年平均指标的对比;六是总表电量与分表电量的对比;七是供电所之间的线损综合对比,通过理性分析,及时调整降损措施。第三,实现农电线损闭环管理,即理论线损计算→对照完成指标进行分析→找线损升降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落实措施到位→总结上升理论→为制定新的线损指标提供依据。通过周而复始的实践与探索,终于使我市的线损管理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截至2005年底,我市的高、低压线损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七、正视问题,再创降损佳绩   在降损节电的道路上,我们已走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其中既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有遭遇挫折甚至走弯路的苦涩。特别是走到今天这一步,虽然管理越来越顺畅了,但要进一步降低线损指标却也越来越难了,由于线损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差距,再一次把我们逼到了降损的十字路口。   问题之一:近年来互为备用的“手拉手工程”不断推广,为了保证供电可靠率,有时采用不经济的运行方式,直接导致线损率增大。   问题之二:有时因追求无功不倒送的时点,只好降低补偿标准,导致10kV线损及功率因数出现滑坡。   问题之三:近年来由于受工资总额的制约,线损考核和功率因数考核奖金额度逐步减少,影响了线损管理的积极性。   问题之四:个别供电所通过调节配变总表电量或利用临时用电电量来调节高、低压线损,致使线损指标不真实。   问题之五:由于少数乡镇农网改造不到位,导致部分台片线损指标不能完成。   问题之六:少数供电所计算机运用水平不高,导致线损统计不能完全适应营销系统的要求。   根据线损管理的上述问题及农电体制改革后线损管理的特点,我们认为,要使工作落到实处,再创降损佳绩,就应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进管理方法,增加科技含量,着眼、着手、着力于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要加强基础管理,继续挖掘技术降损潜力。进一步完善农村配网的基础台账资料,确保台账与现场的一致性,为降损增效提供准确无误的资料。要结合农网改造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围绕完善农村电网、简化电压层次、实施网络升压、提高电压质量、平衡三相负荷、减少无功流动和降低变压器损耗等技术环节,研究和解决问题,真正通过增加科技含量等途径,把线损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要坚持严、细、实相结合,积极探索降损节电的新举措。要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线损专项核查,加强用户计量装置(表计、互感器、二次接线)管理,改造二次接线,降低二次压降,确保计量的准确、公正。推行跟踪与实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避免出于局部利益考虑而弄虚作假,人为调控线损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降损增效的积极性。继续加大线损管理力度,积极推广分线、分压、分台片分析考核线损的成功经验,尤其要加大线损奖惩考核力度,激发和调动全体农电工的降损增效积极性,使线损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合理优化农村配电网络。今年我们要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东风,花大力气打造坚强的农村配电网络,重点整治高线损台区,改造低压线路,开展负荷实测工作,彻底解决配变容量不匹配,供电半径过长,线径过细等问题,对线路、设备进行动态管理。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电队伍的综合素质。线损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电员工队伍,没有一种对企业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线损就不可能管理好。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使农电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勤奋工作。要在思想上树立线损管理大有作为的观念,教育引导农电职工立足本职,算好大帐,正确处理服务与效益、社会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前沿科技在线损管理中的作用,确保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平衡、持续增长。同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电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线损管理能力,推动线损管理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