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由于过度开发会破坏生态,受到了众多环保人士的非议。在今天结束的第十二届科博会“2009中国国际工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中心主任严陆光指出,预计2050年,我国能源总消耗量约70亿吨标煤,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水电之外的可再生能源年提供产能将达10亿吨标煤以上。大规模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已提上日程。
据悉,我国能源发展已进入减小化石能源份额、增大可再生能源份额阶段。预计到2050年,煤的比重将由约70%%降至约40%%,石油保持约20%%,天然气将由约3%%增至约10%%,水电、核电将由7%%增至约15%%。
严陆光说,从目前看,即使已有发电方式大发展,也仅能满足2050年总装机量的66%%。届时,我国将有约15%%(10亿吨标煤/年)的一次能源缺口,约30%%(7亿千瓦)的发电能力缺口依靠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填补。虽然近年来,风能、生物质能与太阳能得到了可喜进展和日益增强的关注,但离2050年的大规模发展需求相距甚远。
据统计,我国陆地10米高度的风力经济可开发量为2.53亿千瓦,离地面50米高的经济可开发量比前者估计增大一倍;近海资源估计比陆地上大3倍,10米高经济可开发量约7.5亿千瓦,50米高经济可开发量约15亿千瓦,其资源量与水力资源相当。
严陆光认为,风力发电是当今新能源发电中技术最成熟、经济性较好、最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的发电方式,应是近期发展的重点。可期望在2050年达到数亿千瓦装机容量,成为水力发电后第二个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但当前我国风电业的技术基础仍以引进消化为主,因此除了提高质量、保证运行可靠性、加强关键零部件配套,开展5兆瓦、10兆瓦大型机组研制外,还需降低造价与电能成本,逐步达到经济上的优越;风电场选址对大规模风电发展至关重要,需尽早进行全国风能资源详查、长期实地测风,为选址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
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108.8万千瓦,是世界第三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严陆光提醒道,主要市场在外仍是我国光伏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上其经济性能尚难形成规模应用。虽然目前光伏电池价格已有明显下降,但每度电能成本达5元,使我国光电应用总装机容量仅为10万千瓦,主要为农村与边远地区、通信与照明的小型电源,仅有几座1000千瓦的联网电站在示范运行。因此,国家应推进光伏应用,包括边远无电地区的小型离网电源、与分布式电网及城市建筑结合的中小型并网电源及大型集中式荒漠电站外,还应对超大规模光伏电站的研发与示范尽早进行分阶段部署;对有更高转化效率、更低成本的新型光伏电池的研发与应用,应给予更多关注,推进其产业化。
我国西部与北部,有宽广的荒漠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和待开发化石能源资源丰富。严陆光说,这些地区是未来综合能源基地的首选对象,如新疆加强煤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外,还需协调发展风力与太阳能发电;青海利用已有水力发电优势外,还需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起来的能源及电力,将有效地输送给东部、南部等发达地区,为此要解决大规模、长距离的输电与运输通道问题,这需由国家统一进行规划与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