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辅导诸多企业的战略落地过程中,意识到阻碍实现的因素往往并非在于能力不足或者目标不够清晰,而是在于对战略目标的“激情”仅仅停留在了最高层的身上,中层的眼里没有光彩时,再怎么令人热血沸腾的战略目标也会被“平庸化”看待,人们会自动过滤掉那些需要创新和突破的元素,而只剩下固有的常规思维和行动方式。
但是,很多高层人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除自己之外没人有实现战略的激情”而感到不解甚至生气。在他们的眼里,目标确定后,中层管理人员就应该毫无折扣地去带领团队执行,可是,战略落地不能靠“机器人”、“木头人”,即使再明确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在各个部门层面上去诠释和解码,这也是最能体现中层人员价值的方面之一。
例如,高层强调“强化市场拉动能力,让经销商盈利,提升市场业务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导向变化,从关注自己的业务数据到关心合作伙伴,是构建良性市场生态圈的战略,但在眼里没有光彩的中层眼里,只会剩下“业务量”这一点,依旧过去那样压货来完成业绩目标。即使公司明确要求触达市场,要做用户影响活动,他们也会按惯例做几场线下活动了事,这并不是他们刻意做事不认真,相反,他们带着团队加班加点把各种细节做到最好,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能支撑公司的战略要求。
中层人员并不是看不懂战略目标,更不是没有能力去理解高层提出的那些“宏伟词语”,他们“恭敬”地接受上级指导和批评、按照指示去忙碌各项事宜,但由于眼里没有光彩,积极思维受到限制,绝大部分能量都用在了保持现状而非增长。
毕竟执行团队是要中层去带领的,中层人员看待目标的方式决定了团队效率,如果没有关注中层的状态,再好的战略目标,也会出现“高层很激动,中层却麻木”的现象,让战略落地的效果大为褪色。
意识到这一点,你会发现,那些发展迟缓或战略受挫的企业里,并非战略目标有多难,而是中层人员没有想法、没有动力,他们只想不要出错,只想保证完成KPI而不管做法是否具有战略性,看不到战略目标里的价值和意义,无法收到其感召而“奔跑”起来,他们对战略目标感受到的压力远远大于兴趣。
这并不是说中层人员不好,而是老胡建议高层人士要关注并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眼里不再有光彩?兢兢业业但眼里无光,可以说是现在70%以上的中层状态。企业要想实现更加高远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意识到中层人员的重要性,这并不是通过不断设定各种KPI指标、加大奖罚力度就可以实现的,而是真的要明白“中层人员重要无比”。
我在诸多企业中探析中层人员为何逐渐变得“眼里无光”,主要列举下面两种情况,建议高层引起重视并采取对应行动。
第一,看不到新的发展
虽然职位、薪酬和阅历都已经在职场上算作佼佼者,但中层人员依旧存在迷茫,一是迈入高层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二是各方面都趋于稳定,包括薪酬,没有基层时成长的感觉;三是跳槽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人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发展,即使出现新的事业机会,中层也会担心新的上级风格、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如非不得已,许多人一般不会选择另谋高就。
因此,在没有向上发展的牵引下,工作上保持现状的动机占据了上风。
其实,获得更高层职位并非大部分中层的驱动力,他们更需要的是:看到组织在良性发展、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工作上不断获得新的价值。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组织里,人们会更加快速地吸收新知识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而在一个缺乏战略牵引陷入停滞的组织里,人们即使在忙碌和学习,也并不觉得在发展。
【建议】“老人”做新事
中层人员有着丰富的行业和团队管理经验,熟悉组织中的流程和人事,他们会避开很多的弯路,懂得如何才能在组织里获得需要的资源。
企业应该让这些“老人”参与到战略项目中去,这在一方面用挑战性工作来激活他们的头脑,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具备的宝贵经验而增强项目成功率。
当然,在“老人”做新事的时候,并不是像以往安排工作那样“甩手”,他们容易将“新事”按“老事”来做,固化思维下战略目标自然难以实现。
所以,组织要有选拔,让中层重新有当初在基层向上“挤”的感觉,人们的心里相互之间会有比较,如果胜出则在中层人群中会感到骄傲和满足感,这是激发人的心理因素;另外,还必须要有赋能,要让他们知道即使因为组织信任而参与战略项目,但必须掌握新趋势、新知识,否则就会落后,只有在他们并不那么熟悉的领域里,才会将危机感转化为动力。
第二,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东西很微妙,在职场中它会悄无声息地影响人思考事情的方式以及情绪、行为。
我曾见过一位中层,她很受老板信任,但能力上的确明显与其他中层有距离,关键是老板还在一次沟通会上这样说:“你们看,XXX总监,虽然能力不突出,但我信任她,所以很多事情都交给她来做……”她连忙感谢老板的信任,但“受宠若惊”的表情下却隐藏着眼神的暗淡。
逐渐地,她也认为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老板的信任,所以特别在意其他人与老板之间的联系,她对老板表扬的人就产生嫉妒心,对老板批评的人就去踩一脚,她在组织中的口碑越来越差,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漏洞百出,精力完全不在正确的事情上。
还有这样的场景,某创始人在干部会议上强调:“干部队伍要年轻化,我们这些人迟早都是被淘汰的,一定要培养年轻人加速上位。”可想而知,这些中层听到的时候怎么想,老板怎么被淘汰,是我们这些人才会被淘汰吧。
企业要保持活力,年龄结构当然是需要优化的,但我并不认同把“年轻化”绝对化,关键要看做事的人思维是年轻还是老化,而非绝对的年龄!其实这位老板也未必想淘汰老人,只是告诉他们要培养新人,但理解的偏差会加剧这些中层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公司目前还在靠“老人”在充当核心力量。
招聘也是如此,人员的不稳定性、不断空降管理层都会带来现有中层人员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组织里形成统一的认识:“干得再久、再好都不如外面挖来的人”,这个时候在中层人员心中产生抱怨和不安全感,他们的行事就会侧重到自我保护的角度,本来是个不错的人,却加速了“黑化”的进程,自然他们带领的团队也会更加谨慎和畏手畏脚,还谈何战略落地呢?
【建议】树立正确的导向并践行
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要消除每个人的不安全感也不可能,对于组织而言,让中层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在这个组织里才会被信任和委以重任”,这非常关键。
企业领导者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并践行,例如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之后,就应该鼓励和奖励那些真正把客户放在心上去做事,真正在推动公司发展的人,而不是靠情感来亲疏有别。
树立公司经营导向只有在领导者亲自践行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它可以将人们的视线、精力聚焦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减少胡思乱想和相互纠缠,释放掉不好的能量。
那些能在战略上受益,不断成功战略落地的企业里,你会看到,所有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在努力,他们不用担心因为做好了事情得不到认可,不用担心背后有人说坏话,不用担心自己努力成长之后被淘汰,他们相信自己在这个发展型的企业里总会有用武之地,他们的内心是安全的。
另外,中层人员比基层人员更敏感,他们更需要认可和成就感,但在很多组织里,越贴近老板的层级却成了受气包,要知道,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批评甚至责骂,“俯首听命”的背后只不过是利弊权衡之后的妥协而已。
一个能让战略落地的企业领导者,一定会关注中层眼里的光彩,他们会把握人心里的变化并及时补救,因为他们明白,中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才能会激活激活。
把这些点做好,比股权激励还有效,安全感并不是完全靠激励来支撑的。
结束语
中层管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人的腰部,头脑再发达,四肢再有力,腰部受损则怎么也无法奔跑起来。
企业里,中层人员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上级风格很强硬的情况下,他们变成了流程的“管理员”,而不是一个个单元的“激活者”。
企业战略落地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高层提出方向,发出号令,中层主动积极去承接并站在职能角度给出更为完善和专业的方案,甚至二次创造,带领团队做出超过期望的成果。
中层人员采取积极主动的思维去迎接目标,而不是等待命令,是决定战略落地效果的关键所在。
战略落地,不是仅仅指标解码的过程,它更需要人的合力,尤其是中层人员的表现。当战略方向没问题,组织却动不起来的时候,是应该关心中层人员状态的时候了,他们不是简单的执行和团队管理者,他们眼里有了光彩,能够富有兴趣地去看待目标,组织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