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南方电网平台优势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南方电网公司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电网平台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带动作用,努力争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率。
一、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紧迫
电力是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电力装机冗余矛盾凸显,2015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5.3亿千瓦,煤电平均利用小时数约3920小时,创1978年以来最低水平;南方区域内电源装机冗余约2435万千瓦。高碳化结构性问题突出,2015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高达64%;另一方面,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又存在严重的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市场信号失灵,输配电价改革尚处于起步试点阶段,电价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化定价和交易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拉动电力消费的主要动力正从高耗能产业向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生活用能转变。由于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配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用电需求相比,显得滞后和薄弱。
总体上看,我国电力行业对电力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必须用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破除电价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坚定不移落实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公司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着力创建管理精益、服务精细、业绩优秀、品牌优异的国际一流电网企业,积极发挥电网平台和国有企业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
(一)坚决“去”。一是电网侧“去产能”,核心是从源头坚决控制、减少无效和低效投资。科学制定“十三五”投资、输电网、配电网和农村电网规划。做好投资与电价核定的无缝衔接,避免电网环节低效和无效产能。压缩管理层级,缩减法人单位,坚决清理僵尸企业,治理特困企业。二是电源侧“去产能”,重点是坚决落实煤电“取消一批、缓建一批、缓核一批”政策,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消纳。推动能源主管部门将南方五省区“十三五”火电装机新增规模控制在4285万千瓦以下。大力支持清洁电源发展,深化绿色电力调度。积极推动跨省发电权交易,努力化解水、火电矛盾和东、西部矛盾。到2020年,全网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50%。三是消费侧“去产能”,关键是充分发挥电价和市场引导作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高耗能差别、惩罚性电价政策,坚决抵制违规电价优惠,妥善处理好电价“降成本”和“去产能”“调结构”的关系。严格执行国务院对钢铁、煤炭等退出产能动力装置立即断电的有关措施。积极接收国有重负企业“三供一业”供电基础设施。
(二)真正“降”。尊重电网的自然垄断属性和发展规律,统筹平衡好“降电价”和“电力行业良性发展”的关系,切实推动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一是更加主动地推动输配电价改革。中发9号文及配套改革文件为新一轮电改指明了方向。深圳是全国首个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云南、贵州电网改革紧随其后,“降成本”已经初显成效。2016年公司正推进广东、广西输配电价改革。二是更加开放地发挥好市场作用。南方电网公司始终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欢迎各方共建电力市场,电力交易中心均按照股份制模式组建,鼓励多元主体成立售电公司。2016年1-7月,全网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完成778亿千瓦时,为用户节约电费70.7亿元。三是更加坚决地狠抓提质增效、降低企业自身成本。坚持“成本管控、效益否决”,全力推进成本精益化管理,有效衔接政府定价的准许成本。到2020年,实现公司运维成本占固定资产原值比不超过4.9%。进一步抓好亏损企业治理、“两金”清理。
(三)精准“补”。一是补齐电网基础和供电服务短板。到2020年,公司中心城区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乡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低于16小时,客户服务第三方满意度不低于80分。二是提升企业发展能力,统筹抓好增量的外延式增长和存量的内涵式提升。围绕电网产业价值链打造适度多元化的业务板块。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到2020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累计有效专利拥有数不低于10000项,境外资产占比不低于10%。
三、发挥国企党建优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南方电网公司党组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发挥好“四个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引导员工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凝聚起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把党的优势转化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 来源:国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