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的杨东升师傅忍不住地感叹道:与这片曾经黄土盖天、荒芜的土地相伴两年多时间,现在变成了崭新的房屋、设备和宽阔的场地,现在要离开了,心中还是有些难舍,因为这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苦与甜。
在拌沙灰的塘子里洗澡
茂兰变电站建在竹园镇境内海拔2024千米的山顶上,这个地方属于气候交换点,即使下面烈日炎炎,这里依然雾气笼罩、寒风刺骨;即使外面的雪都融化了,这里依然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久经沙场的杨东升老师傅做基建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作为工程总工的他经常走南闯北,对于恶劣的环境早已见惯不惯,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儿的环境会如此恶劣。他说:“在这里,别说是工作上的挑战,也是对我们身体的检验,一天要变几次天,弄不好就要感冒。”
刚进住工地时,很多人对茂兰的天气环境不了解,都吃了不少苦头,有的衣服带少了,只有挨冻,慢慢的他们才适应这里的气候,能随着天气变化来增衣和减衣。
即使是春天,一会儿烈日高照,一会儿寒风刺骨。杨东升说:“有一天晚上外面风很大,大家都躲在房间里取暖,突然听到‘轰隆’的一声巨响,出门一看,厨房的蓝色活动板房被吹倒了,大家还幸运当天收工早,要是像平时还在吃饭,可就麻烦了”。
到了夏天,风虽然收敛了很多,但太阳很辣,紫外线也特别强,没几天,工作人员都晒得黝黑黝黑的。这儿一年有三个季节缺水,施工用水要请车从山外运进来,生活用水只能靠工作人员在休息时间,轮换着去村子旁的水井里背。夏天的雨季不缺水了,但却让大家又爱又恨,雨水的到来平息了漫天灰尘,但也将项目部的办公地点全部地冲刷了一遍,看着满地和着泥沙的水流,大家又忙着收资料、拾工具。
杨东升说,一年之中,秋天稍好,也是干活的好季节,所以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因为缺水,条件差,我们一个多月洗不了一次澡,身上粘乎乎的,实在难受,就晚上偷偷打两盆水在拌沙灰的塘子里冲一下,为的是节约水。
这儿的冬天特别寒冷,工程项目经理朱建伦现在提起来仿佛身上还会发抖,他说:“晚上离了火,坐一个小时都难,但有火也不舒服,坐在活动板房内烤着火炉,前面暖和了,后背却一阵一阵发凉。”为了抵卸寒冷,施工人员早早的就躺在床上捂着被子,以为这样就能暖和些。可惜睡在床上似乎与地板没什么差别,即使盖几床被子依然没有一点暖和的感觉,50多岁的老杨师傅好几个夜晚都被冷醒,他只能披一床被子坐在火炉边,整夜整夜地听着北风的怒吼。
磨破嘴皮也要去做
建一个35千伏变电站,在其他地方也许容易,但在茂兰却不相同,也只有工程人员人才懂得这一路的艰辛。
变电站线路工程,共组立铁塔83基,每一个基脚、每一寸土地都要与老百姓苦口婆心的说导。竹园镇是个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这儿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信仰,这成了协调工作中的一个棘手的难题。
为了能攻破这个难关,富源供电公司把即将退休的竹园供电所的杨家寿老师傅请出马。他是竹园镇本地人,据说在竹园镇里他的辈份算最大了,可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他,因此大家对他说的话,还是服服帖帖,加上能说会道的好口才,竹园这一带的协调工作基本都是老杨师傅一人承担。有了老杨师傅的帮忙,工程协调员田江华算是松了一口气,他们找来镇里的李副镇长、村长、组长,挨家挨户地做着协调工作,有的人家多说几次也就应允了,有的跑了十多次都不答应,有的人家碍于面子,干脆躲着、避着就是不见,他们则追着、守着一定要说。
杨家寿告诉记者:“竹园煤矿较多,这些年用电一直受到制约,很多煤老板都扬言要自建变电站,公司既然叫我来,那怕磨破嘴皮我也要去做,不能因为我的工作不到位,造成停工。”
受不了的鬼天气
整个工程共有83基铁塔,有的挨着路边,有的在半山腰,还有的在山顶。
由于离公路远,很多又是羊肠小道,给搬运物资带来了困难。
组立迤勒村的铁塔时正值寒冬腊月,铁塔落脚位置离最近的公路也有2公里多,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向山顶。要把几吨重的材料运到山上,只能用人力一块一块地搬运,小道上,很多地方是搓脚石,搬运人员稍不留神就要栽跟斗,所以他们不得不拉着旁边的树枝慢慢往上爬,一步一步小心奕奕的往下挪。
山上铁塔有十几基,如此慢的速度让工程管理人员童运虎有些急了,他想了很多办法,在他的老家河南有马帮,可不可以也试试,于是,他跑到村子里与村民商量租借马匹,效率果然高了不少。
冬天施工,作业人员在高高的山顶,头发、胡子都被包裹上一层厚厚的白色冰霜,天气寒冷,连鼻涕流出来都没知觉。他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在山顶与寒风抵抗。
工程完工后,童运虎骂了一句:“这鬼天气,实在受不了”。来源:中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