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析INFORM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解析
政策解析

加强电力负荷管理 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17  来源:国家电网报  浏览次数:474

 当前,电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负荷资源保安全、保平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出台了《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明确了电力负荷管理的内涵,为电力负荷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与遵循。

  电力负荷管理是指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维护供用电秩序平稳、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升用能效率,综合采用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对电力负荷进行调节、控制和运行优化的管理工作,包括需求响应、有序用电等措施。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电力负荷管理的内涵也将持续丰富和拓展,更好地服务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

  电力负荷管理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加强负荷管理、促进“供需协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支撑能力亟须提升。通过电力负荷管理实现负荷侧资源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监测调控和服务管理,有助于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推动实现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和多要素智能协同,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服务能源电力保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增强电源出力不确定性,叠加极端天气频发,电力供需缺口呈现极端性、短时性、季节性、传导性特点,保供电压力不断增大。电力负荷管理通过引导电力用户通过需求响应等方式参与系统调节,有助于保持电力供需平衡、助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不断上升,对传统“源随荷动”的电网调度运行方式提出了极大挑战。电力负荷管理通过能效提升、负荷转移和削减、快速调节等方式提供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类型的灵活调节能力支撑,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满足电力用户多元需求。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负荷资源参与市场交易的程度也将逐步加深,负荷特性由刚性、消费型向柔性、产销型转变,电力用户的服务需求更为多元。电力负荷管理通过丰富服务模式,完善负荷管理系统平台及技术,提升电网互动服务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满足电力用户节能提效、通过参与市场交易提升经济收益等多元需求。

  电力负荷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电力负荷管理在服务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电力负荷管理在以下三方面有待完善:

  负荷管理常态化能力有待提升。当前负荷调节需求不断增大、频次不断增加,负荷管理的定位正由应急保供为主逐步向常态化、规模化、精细化服务电力用户转变,对各类负荷资源可调能力的分析研判和精准掌握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新能源汽车、分布式电源等新主体、新业态不断涌现,需加强对各类资源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服务,细化相关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支撑负荷管理更好地开展。

  市场的引导作用有待强化。当前负荷资源主要通过激励型需求响应参与市场交易,在参与主体、应用场景、补偿方式等方面已有积极探索,但负荷资源常态化参与市场交易还面临交易品种尚不完备、资金分摊机制未完全理顺、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等问题,电力用户参与意愿不足。因此,亟须结合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和供需形势变化,完善价格和市场机制,使负荷资源的多维度价值实现最大化。

  多方协同机制有待健全。现阶段负荷资源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广泛重视,但政府、电网企业、电力用户等不同主体的诉求和角色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厘清各方职责和定位,探索合作共赢的协同机制,以支撑电力保供为核心推动负荷管理工作落地实施。

  电力负荷管理需统筹四类关系

  为更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要求、推动电力负荷管理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统筹以下四种关系:

  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系统思维,基于电力系统运行需求和负荷资源价值匹配,探索更灵活多元的管理手段和更丰富的业态模式,以最小经济代价全面提升负荷管理质效。强化负荷管理业务设计和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安全防护能力,做实做细做优负荷管理。

  统筹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关系。综合考虑电力供应安全保障、负荷资源精益管理和电力用户多元服务需求等因素,明确行政手段保底和市场手段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位,厘清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等不同类型市场引导负荷参与系统调节的作用,加快推进政府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供需调节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利用价格机制常态化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不断提升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

  统筹电力用户、时间、地区等差异化要素间的关系。根据工业、商业、新型负荷、居民四大类电力用户在调节能力、经济性、保供价值及要求等方面的特征,分类施策、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制订管理方式,妥善处理负荷管理发展长期和短期、整体和局部、当下和长远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同类型资源调节能力的协同互补,提升电力负荷资源管理、调控、服务能力。

  统筹政府、企业和电力用户等各方关系。聚焦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与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厘清各方权责,强化各类主体协同,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电网企业实施、多方主体参与的联合工作机制,确保电力负荷管理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