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零碳”代表新能源产业,一个是“重碳”代表高耗能行业,两个相左“极端情况”同时在青海出现,青海新能源建设、利用的“两张皮”“冰火两重天”现象,值得探讨。
随后,这位领导抛出了他的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产业结构的原因,深层次实则是能源结构的问题。”
这话不假。我们都知道,清洁能源产业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从2018到2021年,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4%,接近于GDP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的两倍。
但问题就出在“过快”上——过去的几年里,青海省以光伏单兵突击的发展模式推动了清洁能源爆发式增长,导致了“源”过于领先“网荷储”。这意味着,过去一段时间,青海在绿电的“供给端”步子超快,但在“网荷储”方面却相对滞后。在运送通道不畅、消纳市场不足、储能手段缺乏的背景下,直接导致了青海绿电的弃电率居高不下。“新能源突飞猛进,但叫好不叫座,青海在晚上、冬天的用电缺口很大,不得已高价从邻省购买高价火电来补充不足。”列席会议的工信厅负责人表示。
一方面是绿电弃电,一方面又是高价购买煤电。数据显示,2022年外购电量和电价分别为140亿千瓦时和0.376元/千瓦时,较2020年分别增长了137.2%和49.8%,外购电“量价双提”。但本省的风光上网卖出电价是多少呢?是全国最低的0.2277元。这种“剪刀差”情况的出现,是能源格局不均衡的一个缩影。
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的光伏基地。
回到开头的问题。之所以出现“冰火两重天”,就是因为中间的“网”“储”“荷”梗阻,也就是前文所说“能源结构”的问题。有人会说:让本省这些高耗能行业优先多用绿电不就行了?既能帮企业降低能耗,又能就近消纳绿电,解决“荷”的问题。但专家表示,新能源先天具有“夏紧冬枯”“日盈夜缺”的特性,导致企业全天候稳定用电的预期受阻,加之“绿证”市场不成熟、国际国内“绿证”市场并未接轨,导致企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并不高。
办法总比困难多,青海已经在行动。瞄准“网”,青海正着力推动第二条特高压“绿电出青”通道;瞄准新能源特性的“荷”,青海正着力打造对全天用电需求不大的“绿电制氢”“大数据中心”算力产业,提升本省就近消纳能力;瞄准“储”,青海正密集上马抽水蓄能等项目,如不久前由三峡集团投资建造的世界超高海拔地区装机容量最大、调节库容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已开工建设。
解决长远,也立足眼前。针对眼前的昼夜用电缺口大、绿电弃电率高等突出问题,青海省针对电解铝、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在督促企业技改的同时,也通过限产调峰等引导企业使用绿电;针对夜晚供电不足的情况,加大发挥水电作为“调蓄电”的作用,等等。
“阵痛”的过程需要保持耐心。青海省政府主要领导在随后的发言中说:“青海目前存在‘贡献绿电’‘消耗煤电’的情况,清洁能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个调整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克服。我们完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链的信念坚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