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福建的福清核电基地。中核集团/供图 |
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报道 “2022年,中核集团营业收入突破2627亿元,是重组前两个集团总和的1.7倍,年均增长14.6%,利润总额是重组前的1.6倍,实现了‘1+1远远大于2’的目标。”8月22日,在中核集团“两核”重组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该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用经营业绩变化,道出了中核集团与原中核建设集团实施重组五年来的成绩。
营收、利润只是缩影。余剑锋表示,“两核”重组以来的五年,是新时代核工业聚力攻关加快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强基固本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的重要阶段。“我们以央企最快速度完成重组整合融合,按照小总部、大产业总体思路,建立起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管控体系。”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重组五年来,中核集团推动核工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在体系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核安全、深化改革等各领域均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体系能力方面,据余剑锋介绍,五年来,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能力实现历史性、系统性重大跨越,核工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体系能力全面提升。其中,中核集团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5台,装机2375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15台,装机1625万千瓦;在运在建总装机3367.4万千瓦,占全国核电综合装机容量的41.78%。“我国核电研发设计、建造能力、装机规模、运营业绩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核燃料循环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天然铀保障能力和核燃料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中核集团的完整体系优势、产业经济规模、综合实力、品牌价值、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在非核清洁能源方面,近五年,中核集团风电装机容量从111万千瓦增至545万千瓦,年均增速达到48.86%;光伏装机容量从62万千瓦增至1374万千瓦,年均增速达到169.7%。
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的科技创新。《中国能源报》记者获悉,五年来,中核集团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2022年研发投入246.4亿元,为“两核”重组前的4.3倍,年均增速44.4%,是同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的 3.7 倍。
“‘创新2030’工程、‘核工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先进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走深走实,核能加快实现型谱化、系列化发展。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和快堆、多用途模块式小堆、新一代‘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余剑锋透露,另外,我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
在国际合作方面,“两核”重组后的产业链合力效应也已凸显。
据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介绍,五年来,中核集团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自主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带动全产业链加快“走出去”,卡拉奇2/3号“华龙一号”机组建成投运,恰希玛5号核电机组开工,阿根廷核电出口项目签署 EPC 总承包合同。徐大堡3/4号、田湾7/8号核电机组建设安全高效推进,树立了全球核能合作典范。此外,中核集团成功收购纳米比亚罗辛铀矿,牵头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核心安装工程,为最大国际大科学工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就如何巩固拓展“两核”重组整合优势,余剑锋表示,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核工业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造世界核工业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在提升核工业体系能力方面增强核心功能,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能力;要在打造世界一流集团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要在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聚焦国家战略使命,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