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围绕“加快构建能源互联网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这里与大家分享两点认识和思考。
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加快推进“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
新型能源体系是以保障能源供应为前提,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目标,统筹发展与减排、安全与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增”与化石能源“减”协同优化,产供储销用高效互动、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氢冷热气融合互济的现代能源体系。近年来,合作组织对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即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推动化石能源回归工业原材料属性,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将统筹生产、消费、配置各环节,推动能源体系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转变能源生产格局。当前,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实现能源生产变革,需要加快清洁能源“立”的速度、加大化石能源“破”的力度,大力推进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开发,稳步推动煤电向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转型、煤炭向战略性资源和工业原材料转变,安全有序实现清洁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
为促进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开发,可考虑规划建设绿色蓄能调水工程。即以清洁能源发电为动力,在西部各流域间建设一系列调蓄水库、短距离引水道、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和水轮发电机组,通过异地抽发和接力方式将西南的水送往西北。工程既能缓解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又能发挥跨流域水电联合调度和跨地域资源互补的优势,提高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更好促进西部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满足跨流域调水和增加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双重要求。
二是转变能源消费格局。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油气资源储备不足和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严重制约我国能源安全,以清洁高效、自给自足的电能,替代终端化石能源消费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当前,“再电气化”在全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加强各类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绿电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和用能方式,推动电能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和各类能源转换利用的媒介,将大幅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促进电制燃(原)料等产业发展,提高各领域电气化水平,推动全社会步入再电气化的新阶段。
三是转变能源配置格局。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需要就地转化为电能,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才能实现高效开发利用。加强电网互联,实现各类能源大规模接入、大范围配置、灵活消纳,将有力促进跨区域能源资源与需求有效对接、有机互补,为实施“两个替代”提供坚强电网支撑。
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加快打造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能源互联网
能源转型清洁化、电气化、互联化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大方向。建设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多能协同、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能源互联网,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根本途径,核心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推动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能源互联网,需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构建多能互补、跨区协同的送端系统。“三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加快各区域协同开发,推动各类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协调发展,将以经济、高效、可持续的方式保障能源供应需求。
二是构建坚强可靠、智能开放的受端系统。东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用电中心,预计2060年电力需求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约70%依靠区域内电源满足,30%依靠西部、北部送入。为保障能源安全可靠消纳,需要在东中部加快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并采用构网型逆变器、调相机等技术增强电压支撑,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三是构建全国互联、配置高效的特高压通道。特高压输电是我国原创、世界领先的重大技术创新,为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改善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能源互联网,需要进一步发挥特高压输电距离远、容量大、效率高、损耗低、占地省、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在送、受端系统之间构建横贯全国的特高压“电力高速公路”,支撑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外送,更好促进跨区跨省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互济。
四是构建多元协同、调节灵活的储能体系。随着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规模不断增加,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稳定运行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确保送、受端系统安全稳定和灵活运行,需要构建覆盖各环节、跨时空、多元融合的储能体系,将分散在电源、电网和负荷侧的抽蓄、电化学、氢能、重力、压缩空气等储能资源在全系统优化配置,提高电网整体调节能力和转动惯量,为能源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