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新闻THELOCALDYN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电新闻
供电新闻

电表业务稳定增长,炬华科技:充电桩和物联网构筑新成长曲线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7  浏览次数:480

1、公司基本情况

 

 

1.1、电表业务为基础,布局能源物联网和充电桩

 

 

依托电表业务,业务版图不断扩张。

 

 

2001年,正华电子成立,以 ODM 形式为全国各大电能表厂商提供电能表模块和半成品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

 

 

2003年,兴华软件成立,主要从事计量仪表软件开发和销售,为相关电能表厂商提供产品 软件方案。

 

 

2006年,成立炬华有限拓展自主品牌电能表业务。

 

2009年,炬华有限收购正华电子、兴华软件 100%股权,并于 2010 年完成股改,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电表#

 

自此以后,炬华有限从事电能计量仪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自主品牌和 ODM 业务,通过整合正华电子、兴华软件的技术、生产等力量,公司成功地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各网省公司及地方电网公司中标,实现了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快速提升。

 

 

布局能源物联网产业发展,拓展海外充电桩业务。
 

 

 

2014年,公司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5 年和 2016 年分别收购炬源智能、上海纳宇等公司开拓水表和能源管理系统领域业务。

 

 

2017年公司开始布局充电桩业务,2019 年底,子公司正华 电子充电桩产品顺利通过欧洲客户验收,正式进军海外充电桩市场。

 

 

2020年,子公司炬华联昕收购深圳普颂 33%股份,布局上游电子元器件。

 

 

2021年,子公司上海纳宇投资建设智能电气及能源物联网研发检测中心,进一步拓展微电网业务。

 

 

2023年,公司交流桩已取得欧洲 CE 认证和美国 ETL 认证。

 

 

1.2、公司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技术背景深厚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高管持股比例较高。

 

 

公司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丁敏华,其直接持股份额为 12.16%,通过杭州炬华集团间接持股份额达 7.63%,合计持股份额为 19.79%。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 50.85%,与上期持平,稳定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公司成立 7 家全资子公司和多家控股子公司,布局欧洲电表业务、水表业务、能源物联网业务、充电桩业务、软件业务和产业投资。多家子公司的设立一方面丰富了公司产品矩阵,另一方面,也将成为公司上下游协同的发力抓手。

 

 

管理具备深厚产业背景,注重产品创新研发。

 

 

公司创始人丁敏华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硕均毕业于浙江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现任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仪器分会高级会员。

 

 

自 2001 年创立正华电子以来,丁敏华带领公司深耕电表行业,精准把握国网改革机遇,及时资产重组后使用自主品牌参与电网统一招标。

 

 

公司现任董事、总经理杨光同样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于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分公司任技术科副科长、新艺高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于 2005 年加入兴华软件任副总经理,具备深厚的电表和技术背景。

 

 

公司核心管理层在电表业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实力雄厚,确保公司在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保持卓越的竞争力。

 

 

1.3、充分发挥计量技术优势,拓展公司产品矩阵

 

 

以电表业务为基础丰富公司产品矩阵。公司主要产品分为智慧计量与采集系统、智能电力终端及系统、物联网智能水表、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智能充电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配件等物联网产品和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

 

 

智慧计量与采集系统涵盖智能电能表、采集设备;智能电力终端及系统涵盖电力监控终端设备、电气安全终端设备、服务平台软件;智能流量仪表及系统涵盖智能水表、智慧水务管理服务平台;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涵盖电动汽车充电桩及系统、谐波治理设备、智能电气;物联网传感器及配件主要包含物联网传感器和壳体等配件。

 

 

1.4、电表收入稳健增长,充电桩&能源物联网收入未来可期

 

 

电表业务趋势向好,充电桩&能源物联网贡献新增长点。

 

 

公司主营的智能电表产品具有相对固定的使用寿命,行业存在原有产品替换需求,产品使用周期一般不超过 8 年,因此公司业绩受行业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

 

 

2017~2019 年,受电表更换需求周期性回落影响,公司营收由 9.73 亿元下降至 8.92 亿元。

 

 

2020 年,新一轮电表更换周期降临,叠加新一代智能电表需求增加,电表招标单价逐步提 升,公司营收也迎来快速成长期。2020~2021 年,公司营收由 10.97 亿元上升至 12.1 亿元,同比增加 10%。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规模达到 10.37 亿元,同比增长 34%,主要受益于公司在国网、南网电表份额的提升。未来,公司将全面布局充电桩和能源物联网及新能源产业,公司营收规模有望登上新的台阶。

 

 

智能电表业务贡献主要营收,充电桩等新业务为新增长点。

 

 

2017~2020 年间,公司智能电表业务营收由 7.74 亿元增长至 8.9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7%,占总营收的 74.0%。

 

 

2021 年,公司多业务发力,智能电力终端、智能配用电、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流量仪表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 23%、119%、67%、40%。

 

 

1.5、股权激励稳步推进,助力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核心管理人员共享成长红利。

 

 

公司于 2022 年 10 月正式落地股票激励计划,深度绑定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占绝大多数,考核目标为相比于公司 2021 年营收和净利润,2022 年和 2023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 15%/30%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15%/30%。

 

 

作为一个以技术投入为主的企业,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绑定在一起,为公司核心队伍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股权激励机制使激励对象的薪酬收入与公司业绩表现相结合,使激励对象的行为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促进公司长久发展。

 

 

1.6、收购海外电表公司,海外业务占比逐渐提高

 

 

依托欧洲子公司,公司海外业务占比逐年提升。

 

 

2016 年,公司收购 Logarex 智能电表公司,并依靠其技术和本土业务进行海外电表业务开拓。

 

 

2022 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营收为 1.21 亿元,同比增长 135%,其在公司营收占比上升至 17.6%。

 

 

2023 年,随着公司推进美国充电桩的认证及销售进度,叠加美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需求爆发,预计公司在美国充电桩市场将迎来飞跃,随之海外业务占比也将上升至新的阶段。

 

 

1.7、利润率显著提升,费用率逐年下降

 

 

智能电表业务毛利率保持高位,未来仍有上升空间。

 

 

2019~2022 年 H1,公司智能电表业务毛利率由 36.89%上涨至 38.53%,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毛利率增长主要源于高毛利率的智能计量与采集系统业务占比提高。

 

 

截止至 2021,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林洋能源、许继电气、东方电子、三星医疗智能电表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6.38%、17.78%、32.91%和 24.06%,与公司毛利率存在一定差距。

 

 

2022 年,由于智能电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毛利率出现小幅波动。预计 2023 年公司电表业务单价和招标数量上涨叠加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毛利率将迎来修复。归母净利率高于可比公司,盈利能力行业领先。

 

 

2019~2022 年 Q3,公司归母净利率均高于主要竞争对手,盈利能力优势显著,维持行业领先地位。

 

 

受到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2020 年和 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率出现小幅波动,但公司盈利修复能力显著,2022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率持续增长,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 率 28.42%,与 2021 年相比增加 2.16pcts。

 

 

期间费率降幅显著,可比企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2017~2022 年 Q3 公司期间费用率呈现下降趋势,由 14.47%下降至 5.56%。

 

 

2022 年以来,公司积极开拓南亚、非洲电表市场,并努力推进美国市场充电桩业务,销售及管理费用有所上涨,分别为 0.45 亿元和 0.53 亿元,同比增长 48%、53%,由于公司营收快速增长摊薄相关费用,2022 年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 5.56%,接近 2021 年期间费用率。

 

 

此外,2020 年以来,公司财务费用保持在-0.4 亿元左右,利息收入高于相关费用,公司资金状况良好,财务风险较小。

 

 

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期间费率低于大部分同业竞争公司,彰显公司优异的管理能力。

 

 

1.8、注重研发持续投资,加强研发团队建设

 

 

研发持续高投入,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改善明显。2018~2021 年间,公司研发费用由 0.49 亿元上涨至 0.78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16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 0.5 亿元,同比增长 28 %。

 

 

此外公司加强研发团队建设,研发人员平均学历和人数显著提高,2021 年公司研发人员中硕士及本科学历人数分别为 31和 185 人,分别同比增长 82%和 28%,同时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突破 63%。

 

 

2、电表业务

 

 

2.1、新一代智能电表叠加行业上行周期,电表业务快速成长

 

 

行业处于上行周期,招标数量上升趋势明显。电表采购周期源于国家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周期,国家强检周期为 8 年,由于检定成本较高和可实施性较低,因此电网主要以直接采购新表来代替检定,同时电表稳定性在长期使用后会有下降,不利于电网公司运维,因此电表的更换周期在 8-10 年左右。

 

 

国网电表是在 2009 年开始招标,2013 年受电表新标准《2013 版智能电表系列企业标准》影响招标量有所下滑,2014~2015 年达到招标数量的高峰,2016-2017 年招标数量快速减少,需求周期进入谷底。

 

 

2018 年开启新一轮电表更换周期。2020 年受疫情和新一代智能电表推广,整体招标量有所下滑,2021、2022 年国家电网电表招标总量快速修复至 6674 万和 7014 万只,同比增长 27.9%和 5.1%。预计 2023 年和 2024 年电表招标数量达到峰值。

 

 

电表智能化升级促进招标金额提升。

 

 

2013 年,国网颁布《2013 版智能电表系列企业标准》,对参与招标的智能电表制定了包括选用先进计量芯片、细化事件记录、防交直流强磁场窃电等 15 类主要元器件技术规范,并对该版智能电表实行全省统一自动化检定。

 

 

2016 年,国网发布《基于 IR46 理念的”双芯”智能电能表设计方案》,首次提出计量芯与管理芯分离的“双芯”智能电表架构设计,并于 2018、2019 年完成了样机的研发和试运行。

 

 

2019 年 6 月,国网推出新一代智能电表,采用多芯模组化结构设计,在“双芯”架构基础上增加由计量模组芯、管理模组芯、扩展功能模组内连组成的计量模组系统,适用于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居民用电负荷特征智能分析应用、“多表合一”信息采集应用等典型应用场景,实现了智能电表设计的新跨越。

 

 

随着电表智能化、功能多样化,单表的价值量有所提升,行业整体的招标价值量增速大于电表数量增速。

 

 

2019 年国家电网智能电力产品招标总金额为 159.84 亿元,同比增长 31.33%。受疫情影响,叠加新标准过渡期,2020 年招标总金额下滑至 134.25 亿元。

 

 

2021 和 2022 年电表需求明显回升,招标总金额分别达到 200.59 和 256.39 亿元,同比增长 49.42%和 27.82%。

 

 

考虑到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接入配网都需要加装智能电表,因此电表不仅有存量替代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量市场。

 

 

预计 2023 年和 2024 年行业招标数量和总额逐年增加,处于上行周期。

 

 

2.2、行业壁垒增加,未来产业集中度有望提高

 

 

电表功能多样化加深行业壁垒,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智能用电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内企业较多,现阶段市场集中程度较低。

 

 

对于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等产品,电网客户主要采取集中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

 

 

智能电表除具有普通电表所有功能外,现增加实时监控、自动控制、信息交互及数据处理等功能,技术水平要求高、产品设计方案架构复杂。

 

 

电表行业存在资质壁垒,由于电力行业及计量行业的特殊性质,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实行较为严格的资质准入制度,新玩家入局门槛较高。

 

 

行业集中度方面,2021 年参与国家电网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集中招标的供应商超过 95 家,无份额比超过 5%的企业,反映了供方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分散,尚无任何一家企业可单独形成垄断优势。

 

 

2021 年CR5 份额为 19.97%,CR10 份额为 35.26%,市占率第一企业三星医疗与第五名的 炬华科技差值仅为 1.05%,行业竞争激烈。

 

 

2023 年以后,随着智能电表招标规模进入高峰以及对准入企业的门槛提高,头部企业凭借产品的技术优势市占率有望迎来提高。

 

 

2.3、公司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中标金额及份额双增,新周期迎来新机遇。2019 年以来,公司在国网、南网的中标规模及订单占比都呈现良好上升趋势。

 

 

2019~2022 年,公司在国网、南网的年度中标金额分别由 4.9 亿元、1.5 亿元上升至 16.46 亿元、2.33 亿元,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 50%、16%。

 

 

订单占比方面,国网电表采购订单中公司所占比例稳步提升,公司用三年的时间实现订单大幅提升。

 

 

公司根据电力行业市场变化,在立足技术创新优势,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在电网招标中保持市场份额领先地位,已成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主要供应商之一,预计公司在网内招标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出货结构不断改善,中标单价显著提升。

 

 

出货结构方面,公司 B 级三相智能表出货比例显著提升。在国网 2019 年 1 批次招标中,公司 A 级单相智能电表中标数量为 78 万台,占总中标量比例超过 85%;在 2022 年 2 批次统一招标中,公司 A 级单相智能表和 B 级三相智能电表中标数量分别为 63.39 万台、24.6 万台,分别占比 67%、26%,公司该批次 B 级三相智能电表出货量相较于 2019 年 1 批次提 升 84%。

 

 

订单均价方面,2019 年~2022 年间,公司中标单表均价由 2019 年 1 批次 的 204 元上涨至 2022 年 2 批次的 349 元,累计提升幅度达到 71%。

 

 

此外公司正积极布局高精度智能电表,截至 2022 年,国网 D 级智能电表招标中标企业数量 一般维持在 6 家以内,公司该规格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达 3.85 万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未来随着国网对电表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司高精度电表出货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单表均价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充电桩业务

 

 

3.1、欧美公共直流快充桩需求较大

 

 

电动车渗透率提高,公共快充桩需求较大。2021 年,国内公共桩车桩比达到 6.8,大幅领先美国的 17.7 和欧洲的 16.4。

 

 

随着电动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终端用户长距离出行诉求明显提高,国内春节和十一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服务区出现充电桩排队时间较长的现象,反映了国内公共桩整体数量仍然需要补充,海外此问题更加严重。

 

 

公共桩中直流快充桩是解决电动车主充电焦虑的最佳办法,2022 年美国直流快充占公共桩总数的 16.4%,相比国内的 42.3%,海外公共桩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

 

 

3.2、海外补贴政策加码公共充电桩

 

 

海外充电桩缺口较大,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2022 年 4 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表示,欧盟公共充电桩安装速度过慢,导致欧盟范围内公共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欧盟应尽快加大对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根据 ACEA 测算,到 2030 年整个欧盟范围内需要约 680 万个公共充电桩,目前欧盟境内只有 37.4 万个公共充电桩,欧盟每周需安装 1.4 万个充电桩才能满足需求,但目前每周实际安装量还不到 2000 个,充电桩仍有较大缺口。

 

 

面对公共充电桩建设不及预期,欧盟各国相继出台建设规划和激励政策。海外公共充电桩建设不及预期主要受限于政府审核周期较长、安装成本较高和硬件采购成本较高。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和《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持续加码充电桩补贴。

 

 

IRA 于 2022 年 8 月推出,侧重于税收抵免,对个人充电桩税收抵免 30%,最高上限 1000 美金,对商业充电桩的税收抵免 6%,上限为 10 万美金。

 

 

电动汽车充电站必须位于低收入社区或非城市地区。美国政府在 2023 年 2 月 15 日正式推出《两党基础设施法案》,加强对高速公路和居民生活、工作区域充电桩补贴,但要求充电桩外壳和组装的生产在美国本土进行,2024 年 7 月后,充电桩需要成本超过 55%的零部件来自美国。

 

 

美国的充电桩补贴政策加强了充电桩进入美国市场的壁垒,可能会影响短期的出货,但美国仍是全球第三大充电桩市场,美国市场的开拓意味着行业天花板打开,营收有望快速增长。

 

 

3.3、海外充电桩未来需求较大

 

 

海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2025 年达到 2897 万辆,充电桩 2025 年保有量达到 1907 万台。

 

 

截至 2021 年,海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752 万辆,预计 2022-2025 年海外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25 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 2897 万辆。

 

 

假设海外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比例达到 60%,海外充电桩保有量 2021 年达 到 500 万台,受欧美市场公共充电桩建设不及预期,2019-2020 年车桩比有所上 升,随着欧美政府充电桩补贴政策相继颁布,海外充电桩建设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 2024-2025 年车桩比存在进一步下降的潜力,预计 2025 年左右车桩比达到 1.52,届时充电桩保有量将达 1907 万台。

 

 

3.4、2025 年海外充电桩市场达到 810 亿元

 

 

2025 年海外新增充电桩有望超过 640 万台,充电桩市场规模在 2025 年达到 810 亿元。

 

 

2021 年预计私桩增量 185 万台,公桩增量为 12 万台,假设私人充电桩单价为 0.3 万元/台,公共交流桩为 0.75 万元/台,公共直流桩为 11.52 万元/台,2022 年市场空间为 131 亿元。

 

 

海外终端用户多为私人充电桩,不受制于没有停车位、居住地物业不配合的影响,私人充电桩占比持续维持高位,同时面对 800V 等新快充技术的普及,公共直流桩市占率会进一步扩大,预计 2025 年海外充电桩的市场规模达到 810 亿元,其中直流快充占比 80%,2021 年至 2025 年的复合增速达到 76%。

 

 

3.5、炬华科技海外充电桩布局

 

 

公司较早布局充电桩产品,率先完成充电桩海外验证。

 

 

2017年,公司积极向电动汽车充电系统领域发展,成功研发并实现量产充电桩产品,产品包括分体式充电桩、一体式直流桩、三相交流桩等,产品集成了充电控制、人机交互、安全防护、计量计费、在线检测等功能,支持多种通讯方式。

 

 

2020年,公司率先通过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的强制检定,成为杭州第一家取得电动汽车充电桩强制检定合格证书的单位。

 

 

2021年起,公司加快充电桩海外认证进程,先后通过欧盟 CE 认证及美国 ETL 认证。

 

 

与下游合作伙伴深度绑定开拓美国市场,依托电表渠道开拓欧洲市场。

 

 

美国市场,公司的美国合作伙伴销售渠道较广,收获较多交流桩和直流桩订单,公司通过代 工实现较高的毛利率和较低的费用率。交流桩已经在 2022 年 7 月通过美国 ETL 认 证,直流桩预计 2023 年通过认证。

 

 

欧洲市场,炬华则依托欧洲全资子公司 LOGAREX渠道拓展欧洲市场,主要销售产品为交流充电桩。

 

 

4、能源物联网业务

 

 

4.1、用户侧提高能源效率和新能源并网促进能源物联网发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既满足双碳目标,也是企业降本增效、持续发展 的必经之路。

 

 

为了稳步推进双碳目标,“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强 度和消费总量的“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2025 年单位 GDP 能耗和 碳排放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18%,政府对两高项目审批、高耗能企业限产、 限能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同时电价改革推动用电成本提升,2021 年 10 月,发改委鼓励支持 10kv 及以上用户直接参与电价市场交易,放大燃煤发电市场 交易价格浮动范围至 20%(高能耗企业不受限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粗放式能源管理方式和举措难以满足需求,搭建高效的能 源管理平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能耗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技 术以及需求侧管理措施等,对各单位的耗能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集中管理。

 

 

分布式电源和充电桩并网促进能源物联网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充电桩和 工商业储能等在负荷端接入,用户的用电行为更加复杂,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增加。 风电和光伏的新增装机量快速提升,未来将成为我国的主要发电来源,由于新能 源具有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将为电网整体调动带来扰动。能源物联网能够很好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发电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发掘分布式发电在经济、能源和环 境中的优势。

 

 

4.2、能源物联网与传统能源网络的区别

 

 

能源物联网可实现多种能源互联提高经济效益。

 

 

电力网、石油网、天然气网等传 统能源的能源传输与共享是在各自网络中实现的,能源物联网可实现各种不同能 源系统的互联和源荷两侧的平等接入。

 

 

电能可作为一次能源的表现形式,因此以 电网为核心的能源网络将是能源物联网的物理主干网,承载着不同能源网络物理 上的互联互通。相较于传统能源网络追求大系统、集中式的发展,能源物联网分 布式特性高。

 

 

从信息层面来看,能源物联网信息化程度高,信息的获取、处理、 分析等能力较强。从物理层面来看,在能源物联网中,能源可双向流动、多点互 动、即插即用,能源损耗较小。

 

 

能源物联网主要包含设施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设施层包含变压器、充电桩、智能表计、分布式发电等;感知层是能源物联网的基础层,通过传感设备和量测装置对基础设施、设备及其周围环境等进行感知,感知层包含传 感设备、感知网络等;网络层将感知层采集的信息传递至平台层,如通信专网、5G 无线网络、以太网等;

 

 

平台层实现各类采集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功能,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感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经加密后可进行互传,挖掘海量数据的深度价值,同时提供数据应用开发的应用程序接口;

 

 

应用层实现能源物联网的智能管理应用,如充电运营、储能监控、电气设备智能运行维护、楼宇能效管理等。

 

 

4.3、公司布局企业能源物联网多年,产品实力强劲

 

 

布局能源物联网业务,开拓新增长曲线。

 

 

2016 年 3 月,公司收购上海纳宇电气有限公司,拓展能源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相关业务,积极推广智慧用能综合监测物联网云平台系统应用,为居民用户、工商企业提供能源监测、运营维护和综合节能等服务,提高用户侧能效管理和用电安全能力。

 

 

公司能源物联网产品已经应用于全国 79 条地铁线、上海中心大厦等上百个国家重大项目中,拥有的自主产权产品《NY5000 能耗管理系统》获上海市科技成果评测鉴定证书。

 

 

公司已开发出电力能效监测平台、能耗管理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电力监控及运维系统。

 

 

电力能效监测平台是纳宇电气为工商业等电力需求侧开发的电能监测与能效分析的软件平台,可提供厂区电能计量,电能消耗结构,成本构成,计算产品单位级用电量,评估计划用能数值。

 

 

能耗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在国内商业/非商业建筑用能(用电、水、燃气、空调/地暖能源)的管理和企业生产用能(用电、水、燃气、空调/地暖、液体能源流量/气体能源等)的管理。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检测用电回路剩余电气式和温度信号,实时监控用电回路线缆是否处于剩余电流超限及温度超限,对异常回路进行报警,及时通知运行、维护人员,消除火灾隐患。

 

 

电力监控及运维系统集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电度报表输出、事故预警/告警、记录查询、故障确认等集众多功能于一体,平台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多用户实时察看设备运行情况,不受空间制约,预警/告警信息实时推送。

 

 

能源物联网未来具备交易属性和智能化。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加速推进,新能源逐步并网带来了电力交易辅助决策的需求,能量管理系统将不再局限于管理属性,还将被赋予交易属性。功率预测精度和电力交易实力将成为决定“源网荷储”运营收益的核心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具有较为复杂的动态运行特性,对于保护控制与仿真分析功能的诉求较高,与气象、交通等其他系统的耦合更加紧密,更易受到外部风险的冲击,能量管理系统需要迅速识别系统故障和仿真测试的能力,并持续提高两种能力的精度和速度,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此外,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包括 CCER 即将重启,能量管理系统越发朝向 能碳协同管理平台迈进,基于能碳数字化管理平台,核定微电网内碳排放,引入绿电、绿证、碳交易等,既能实现清洁用能的量化,也能拓宽盈利途径。

 

 

4.4、能源物联网 2025 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52 亿美元

 

 

能源物联网市场规模较大。根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 发布的能源物联网市场研究报告称,全球能源行业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 202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 352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1%。

 

 

5、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电表业务迎来上行周期,同时充电桩业务和能源物联网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 16.38/24.00/33.40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23/6.46/7.66 亿元,对应估值分别 17.4/11.4/9.6。

 

 

6、风险提示

 

 

(1)国网、南网电表招标数量不及预期:电表营收占公司整体比例较大,且客户以国网和南网为主,若下游招标不及预期,则公司整体营收或将受到波动。

 

 

(2)海外充电桩销量不及预期:公司海外充电桩业务持续拓展,且增速较高,已拓展欧洲和美国等地,若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则可能拖慢公司营收增速。

 

 

(3)能源物联网业务销量不及预期:公司能源物联网产品已在部分省分有规模出货,若该产品研发不及预期或国内政策变动,则对公司利润率将产生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