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长郑剑自豪地说。
9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
目前,中国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十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
多项世界第一
早在2015年,中国就消灭了无电人口。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郑剑介绍道。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日趋合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十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郑剑说道。
目前,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
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3.2个百分点,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了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
我国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西电东送电力流接近3亿千瓦。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人和10.3亿人,分别相当于十年前的1.7倍和2倍。
中国的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
郑剑表示:“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
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
“这些都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郑剑表示。
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党中央一直高度关心农村饮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要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各项工作,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13亿元,农村供水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相继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我国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苦咸水改水问题。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较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供水人口达9亿人。
“这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明传表示。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分布在多石山区、荒漠区、高寒高海拔地区、黄土高原区等,水源不稳、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大、收益低,运行维护成本高。“但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程建设期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在工程运行期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工程稳定运行。”李明传说。
李明传表示:“现在,无论是边疆牧民,还是深山群众,都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背驮的局面,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劣质水到优质水的重大进步。同时,农村供水保障的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已全面落实,有力促进了工程长效稳定发挥效益。”
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3个方面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她透露,国家能源局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一批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亿千瓦、0.7亿千瓦左右。
深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示范应用。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鼓励开展有序充电、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
“我们将加快提升网间电力互济能力,到2025年西电东送能力达到3.6亿千瓦以上。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网体系,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拓展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干线通道及南北联络线,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基础。”宋雯表示。
此外,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电厂、电网、油气田、油气管网、煤矿、终端用能等领域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着力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智慧风电”“智慧光伏”等示范工程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经济普惠、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正在加快‘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宋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