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美国政府再次命令GPU知名生产商英伟达,停止向中国销售高性能GPU,同时AMD公司称也收到了禁止命令。
高端GPU一般大规模运用在AI算力领域,英伟达的高端GPU芯片大量运用在腾讯云、阿里云、百度等高科技企业的云计算项目中,美国断供中国高端GPU,目的是对中国超算和智能计算进一步封锁,对中国智能计算领域打击颇大。
美国的高端GPU产业一直是全球顶级玩家,光英伟达一家就占据世界80%份额,美国之所以能在该领域对中国造成打击,一方面是担心中国智能计算领域的崛起,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在高端半导体芯片技术和顶尖玩家存在不小差距。
美国这些年制裁过中国半导体制造、航天、航空,但从来没见美国人成功制裁过中国的铁路和电力,这到底是为什么?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这些领域足够强,中国的铁路和电力技术,不说是独步全球吧也能说是世界第一,你美国一小老弟制裁得着吗?
而恰恰中国可以当老大的这些行业,似乎都掌握在政府机关或国营企业手里。即使一部分行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也需要由国家或国营企业主导,这些行业由国家控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国务院定义的命脉行业和关键领域有18个,分别有军工国防科技、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金融等,之所以称呼这些是命脉行业,之所以国家要掌握这些命脉行业,是因为这些行业是切切关系到民生和国本的行业,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实力均非常强悍,不惧任何制裁。
因为我们早就知道,中国人的命脉行业,必须抓在自己手里。
命脉行业为什么要抓在自己手里
2021年2月13日,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了一场极端天气灾害。受到北极寒流的影响,当地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突如其来的低温对得州的供电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了大面积的停电。在严寒和停电的影响下,短短几天内就有20多人被冻死。
而在美国人民最需要电的时候,电力公司给他们送来的,却是上万美元的巨额账单——在灾情期间,私营电力公司将电费上涨了整整200倍。没错,作为世界上最发达也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电力系统居然大部分掌握在私营企业手里!
由于美国的电力系统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基本完工,后续的几十年里这套系统依然被长期使用着。而且,美国的电力工业系统包括联邦政府控制的电力局、地方政府建立的供电机构和私营电力公司,由大小数百家企业负责。这些供电单位不仅各自为战,而且经常推诿扯皮,导致美国电网的工作效率极为低下。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摆脱铁路行业的巨大财政负担,英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英国的铁路运营权私有化,交给多家不同的企业分别运行。在当时的英国政府看来,这一计划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也能够提高英国铁路的建设水平。
但没过多久,私营企业运营的英国铁路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线路和车辆老化、一盘散沙的私营铁路事故频发、私营铁路公司购票系统不通用,乘客不知道该买哪家公司的车票、新线路建设缓慢等等。1997到2003年,英国发生了13起严重铁路事故,造成了5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到了2020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取消铁路的私有化许可,将铁路重新收归国有。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是电力、能源这样的重要行业,就连猪肉的价格,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部分。这些掌握着国民生活命脉的企业要的不仅仅是盈利,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就在去年,国内各地都遭遇了电力短缺的危机,不得不拉闸限电。在当时,市场上的煤炭陷入了短缺,价格也是一涨再涨。发电厂买不起煤,当然也无法发电。为了保证煤炭和电力的供应,国家紧急做出了调控,限制煤炭的价格,对电厂进行补贴,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煤、电,稳定电力供应。在限价的影响下,煤炭与电力行业几乎都在亏本运营,但电价却没有上涨一分钱。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建造,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耗资330亿,如果加上后续的维护保养成本,那更是天文数字。2014年,川藏铁路开工建造,跨越了14条大河,21座雪山,经过1000多个地质灾害点,尚未完工的雅林段有98%为高架桥和隧道。
与其说这是铁路,不如说是一条超长的地铁,预估造价更是达到了恐怖的3000亿人民币。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川藏铁路的收益不要说收回成本,就连养护道路恐怕都是杯水车薪。但为了打通内地与西藏的交通道路,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即使成本再高也一定要建成!
如果中国的一切行业都掌握在私人手中,那么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川藏、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这样不计成本的基建工程,也不会有覆盖到偏远山区的信号基站。因为没有一家私营企业愿意将巨额资金投入到一个或许永远无法收回成本的行业上。只有在“国家队”的领导下,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建设工作才能成为现实。对于这些命脉行业,不仅要算经济账,心里还要有人民账。
出行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重要的命脉行业
美国近年来一直冲着中国半导体行业下手,就是瞅准了我们在这一领域技术薄弱,在传统命脉行业外,国家队也逐渐开始进军半导体这类“新命脉行业”,目前已经司空见惯的网约车行业同样如此,常说衣食住行,中国已经有4.5亿人依靠网约车出行,国家队下场势在必行。
2016年11月,随着《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网约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与经营模式。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53亿,较2020年12月增长8733万,占网民整体的43.9%,每月订单数量接近7亿单。虽然受到疫情影响,近两年国内网约车市场受到了一定冲击,但目前已经重新回到了到疫情前的水平。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5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94.8万本、车辆运输证155.8万本,全年网约车完成订单量83.2亿,其中中心城市完成46.76亿单,市场规模达到了3581亿元。网约车行业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成为了日常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推广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目标。2021年,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了13.4%,相比2020年的5.7%增长了一倍还要多。预计在几年之内,新能源汽车就会和传统汽车一样常见。相比传统汽车行业,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不仅有助于推进绿色环保,降低碳排放,也能有效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的产业相当丰富。所有网约车平台都需要地图功能,方便用户选择上下车地点和路线,网约车平台也需要掌握自己的车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这些都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如果国内的网约车平台在采购时都选择国产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对于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国产汽车工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网约车也从过去单纯的“网上打车”,变成了智能化的服务平台。为了方便用户出行,网约车平台往往会记录用户的常用地址,例如住宅、工作单位等,对于用户的出行习惯进行智能分析,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在出行交通方面,网约车平台会还记录收集不同路段的地形因素和交通条件,对于道路状况进行分析,优化出行路线。而汇总了全国上百座城市,数万条道路信息的数据库,如果泄露出去,后果也相当严重。
另外,为了确保客户乘车时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很多网约车平台会选择进行车内录音甚至录像,对乘客和司机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建议乘客提供紧急联系人信息等等。这样的手段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收集的信息数据也更加多样,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目前,国内也有多家企业在探索未来出行模式的发展方向,例如腾讯与奔驰合作、滴滴与丰田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出行产业。但作为中外合作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另一方面,这些对中国至关重要的信息数据被外企掌握,也难免会存在安全上的隐患。
军武菌并不敌视中外合作或是合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必须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对于涉及重要信息的智能出行行业,如果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我们就始终要受制于人,而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把关键的出行行业掌握在自己手中
或许有不少人听说过,或者正在使用T3出行,但很少有人知道T3出行的来历。2019年,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合作创立了T3出行,在多家互联网大厂的协助下进入了出行领域,在趋近饱和的网约车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作为出行领域的“国家队”,T3出行一直响应着国家号召,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国产汽车的发展。T3出行自营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了92%,国产车辆占比更是达到了100%。目前,T3出行已经进入全国92座城市,拥有的合规运力规模超过80万。根据交通部的统计,T3出行在全国所有网约车中订单合规率排名第三,并且在前五大规模的平台中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拥有央企背景的T3对于数据安全的理解显然远超过一般企业。由于用户规模庞大,T3出行每天产生的数据超过20TB,想要安全的存储调用相关信息存在着不小的难度。为了保证信息安全,T3出行早就与华为达成了了合作,利用华为的云数据存储技术储存所有数据。
事实上,华为与T3出行的合作还远远不仅于此。由于受到了美国的制裁,华为的设备和应用无法再接入谷歌GMS地图,极大的影响了正常使用。因此在2020年,华为推出了自己的地图系统:花瓣地图(Petal Map)。
在此之前,花瓣地图已经覆盖了全球160多个国家,但一直没有在中国正式上市。不过就在今年,华为已经开始了花瓣地图国内版本的测试,并且基于花瓣地图推出了自己的出行平台:Petal出行。
相比传统的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为用户提供了聚合打车服务,无需单独下载APP即可叫车。在之前的测试中,华为已经接入了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平台。日前,华为又借助T3出行的合规运力,覆盖到全国92座城市,迈出了全国布局的步伐。
虽然华为一直没有涉足过汽车制造业,但早已经进入了智能汽车的车载软件市场,特别是智能驾驶领域。如果自动驾驶技术能够真正成熟并且投入大规模使用,很可能给汽车市场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军武菌曾经玩过一部游戏《看门狗:军团》,游戏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伦敦。而这部游戏给军武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出租车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玩家打开车门即可乘车,既能自动驾驶到目的地,也能进行人工驾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世界会成为现实。
如果有一天,上百万辆搭载着全向摄像头、红外成像系统、人脸识别设备和录音设备,记录着数以亿计中国人出行信息和数百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地形地貌的智能汽车行驶在中国的道路上,而这些汽车全都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这样的未来光是想像一下,就已经令人汗毛倒竖。而避免这种情景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智能出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网约车市场,华为拥有的是上亿用户的庞大流量,而需要的是承载用户的运力;T3则恰恰相反,手中掌握有大规模的运力,但需要充足的流量支持,正好可以形成互补。而华为选择T3,或许也是看中了T3的“国家队”属性,出于社会责任助力智能出行的国产化。
作为一家爱国高科技企业,华为自主研发的花瓣地图打破了国外的制裁封锁,为智能出行的国产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比使用国外地图引擎的平台,国产地图系统在数据安全方面显然也更有保障。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出行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智能出行市场。这样一个巨大的蛋糕,无疑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资本。如果中国企业不能抢占这个市场,就会把这块蛋糕拱手让人。
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骄傲,华为与出行行业的“国家队”T3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华为和T3都是负责任的爱国企业,在两者的合作下,坚持走自主研发道路,显然有助于推进智能出行的国产化,把中国人的智能出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