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结构都是以集中式的火力发电为主,在为城市和人群供电之后,火电的排放和污染也为人们所诟病。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也在不断地鼓励新能源的发展。
2015年,我国新能源持续快速增长,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双创新高,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然而,伴随着新能源的增长,我国部分地区“弃风弃光”的现象却愈发严重,平均弃风率达到15%,西北部分地区平均弃光率高达30%。此前,新能源装机快速发展的“后遗症”被媒体频频爆出:“甘肃千亿风电基地停摆”、“风电行业启动首例集体维权”和国家能源局表示已叫停部分省(区)新增新能源项目建设,这些话题已经引发多方关注。
为了进一步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有效消纳新能源,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同意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方案的复函》,同意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该复函中,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甘肃省扩大新能源消纳试点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就近消纳试点方案》、《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工作方案》。
此次国家发改委发布的3个省(区)的方案中,重点提及各省(区)要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加强项目规划管理,促进可再生能源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纳入规划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科学制定年度电力电量平衡方案,为可再生能源消纳留足空间。
“风光背后” 风机“晒太阳”的尴尬
按照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要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我国风电投资热度居高不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风电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新增装机容量3297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2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8.6%。这一数值也占到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1/4。
不过,漂亮的装机数据换来的仅仅是表面“风光”。在风电装机快速增长,我国风电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风电消纳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风机“晒太阳”现象突出,因此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更是严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日前发布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全国“弃风限电”的严峻程度:自2010年开始,全国平均弃风率长期高于10%,2015年这一数据攀升至15%。特别是在2015年入冬后,甘肃、宁夏、黑龙江等省区的一些风电项目的弃风率更是高达60%以上。
经测算,2010年至2015年,弃风电量累计达到997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葛洲坝两个水电站2015年全年发电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30亿元。仅2015年的弃风电量就达到339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的同时,风电装机还在持续上升。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的发展目标。据此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每年需要投产2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风电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三北”地区弃风问题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弃风率超过30%。“十三五”期间,风电发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面临更大压力。
在光伏领域,情况同样是惨不忍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今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累计弃光电量为46.5亿千瓦时,弃光率12.62%,全部集中在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四省区。其中甘肃弃光率达到30.7%,新疆为22%。
“2015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三北’地区风电弃限问题进一步加剧,弃风电量达到339亿千瓦时,全国风电平均年利用小时数比2014年下降165小时,弃风限电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风电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弃风弃光”症结何在
从目前来看,造成“弃风弃光”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电力过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了《201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根据报告的数据来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放缓,2016年电力过剩可能将更加严重,电力需求减弱将加剧“弃风弃光”。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如果今年电力消费维持低速增长,而中电联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在1亿千瓦左右,那么到2016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1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或将进一步降至4000小时左右。电力过剩一方面造成了投资浪费;另一方面,电力供过于求也是导致“弃风弃光”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除了电力过剩之外,配套电网规划建设滞后于风电项目并网运行的需求,是造成目前一些局部地区弃风的重要原因。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风电弃风限电形势加剧,主要原因是全国电力需求放缓、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配套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不协调等原因所致。
“从目前来看,我国风电、光伏主要集中开发投产在西部低负荷地区,在当地消纳的同时,仍需要外送,而在现有电力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方式下,电源电网统筹协调不足,电力输送通道在建设进度、输送容量、输送对象上都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需求”。中国能建华东装备镇江设备公司项目经理聂光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除了电网建设滞后之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主要集中在电网结构薄弱的末端,但是风、光电有功出力随机波动导致远距离送出线路电压大幅度变化,电力系统保持安全稳定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刘杰指出,由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仍没完成,大量电厂不承担电力调峰责任,电力调峰等辅助服务机制不健全。尽管《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优先调度和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但可再生能源优先调度受到原有电力运行机制和刚性价格机制的限制,难以落实节能优先调度等行政性规定。
“当前经济下行导致的用电量下滑,使得那些用电本来就少的地区,消纳新能源的能力更差。同时,在政策制定中,也无法避免夹杂着政府对火电等去产能时不得不考虑的就业、经济性等多重问题的考量。在各种因素综合之下,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也变得十分困难”。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风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能源主管部门其实早已尝试按市场化管理的思路指导可再生能源发展,我国西部一些省的风电发展就是按照“自己做可行性研究、自己组织专家论证并要求就近消纳的前提下开始的”。但是,当前仍然出现大规模的“弃风弃光”现象,需要在规划制定、银行审批等环节进行反思。
加强消纳成为当务之急
从当前来看,面对“弃风弃光”的严峻形势,加强风、光电消纳力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国风电基地多位于“三北”地区,离电力负荷中心较远,同时由于“三北”地区在建风电项目规模大,局部地区存在风电送出的“卡脖子”问题,导致弃风率有所上升。
日前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促进新能源发展白皮书(2016)》也建议,针对目前新能源发展存在的制约,亟须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抓紧建设一批条件成熟、新能源基地送出需求十分迫切的跨区输电通道,加快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新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
聂光辉表示,我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不足,现有输送新能源的通道能力只有1400万千瓦,占新能源装机比重不足10%。仅靠本地运行调度优化已经不能解决市场消纳问题,需依赖更大范围市场消纳。
我国的电力运行管理总体是以省为实体进行管理,同时跨省跨区输送未纳入到国家能源战略制定的长期跨地区送受电计划中,各地对接纳可再生能源积极性不足。
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宁平提出,将新能源消纳上升为国家战略,扩大风、光电等新能源消费范围和比例。支持在甘肃河西地区再规划建设一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高等级电力外送通道,促进新能源跨区域消纳。
此外,有专家还指出,促进消纳的同时要合理控制增量。在内蒙古、甘肃等电力供应严重过剩且弃风严重的地区,应暂停或暂缓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源的核准建设。针对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在新增风电装机上,必须推动消纳能力强的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鼓励弃风率较低和消纳市场落实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风电。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