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成林,电缆似网,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专属于男人的电力世界。然而,许多英姿飒爽的女职工,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韧性,让电能迸发出更加夺目的电弧光。在国家电网厦门供电公司电力运行、维护、检修的最前线,在精密复杂而又粗犷的电力设备中间,穿梭着一群沉着、冷静的女职工,她们奋战在电力生产第一线。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本报记者带您走进厦门供电公司,为您讲述女电气工程师的工作故事。
文/本报记者王婷婷
通讯员徐福兴郑巧敏
人物
名片
林幼萍,变电二次运检班组高级技师,主要负责继电保护设备维护工作。
林幼萍:
这个师父“坑”徒弟
在厦门主干电网变电设备检修这块土地上,林幼萍已深耕了16年,如今她已成为一名高级技师。今年1月,她所在的班组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先进班组”。
林幼萍所在的班组从事的岗位叫“变电二次运检”,被大家称作“大二次”,主要做继电保护设备维护工作。如果把主干电网比作人体的大动脉,“大二次”就是对变电站这个“大脑”做“体检”。为了精准地找出故障所在,她和同事们常常在保护屏前对电网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诊断,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
16年来,厦门电网变电站的每次“体检”与改造都凝聚了林幼萍与同事的大量心血。“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疏忽。”林幼萍说,“对信号”更是对耐心的极大考验,一边打电话对信号,一边做模拟动作,经常手机打到没电,喉咙说到嘶哑,但她对现场的把控却毫不松懈,“零误差”态度贯穿始终。
带徒弟时,林幼萍以身作则,用严谨、干练的作风感染他人。但有时她也会“坑徒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她常帮徒弟“揽活”。长此以往,本来只需在一年内掌握1万伏电压等级的保护,被“坑”的徒弟却能轻松驾驭11万伏的电压等级。“适度的放手能让他们形成独立的想法,成长得更快。”林幼萍说,放手之前她会先“考试”,对潜在危险点进行考查,把好安全关。
人物
名片
吕莲花,安兜变电运维班值班长,主要负责厦门电网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停送电操作以及部分设备消缺的工作。
吕莲花:
经验越丰富胆子越“小”
在变电运维室工作14年,吕莲花从“阿花”熬成了“花姐”。现在,吕莲花是安兜运维班值班长,主要负责厦门电网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停送电操作以及部分设备消缺的工作。
在日常巡查过程中,验电、挂地线,看起来不难,而实际操作起来,长达三四米的验电笔摇摇晃晃,若砸到其他设备,后果不堪设想。有的设备重达五六十斤,“花姐”便成了“大力士”。“这是我们的职责。”像“花姐”一样,吃苦耐劳已成为大部分电力女职工的共性。
“恶劣的天气往往是引起设备异常的主要原因,比如说台风。”回忆起首次抗台风经历,“花姐”记忆犹新。“看到接二连三的异常信号,开关事故跳闸报警,调度电话不断打进来,那时我真的很紧张。”作为值班长,吕莲花很快稳定了情绪,经过各方调度顺利完成任务。此后,面对各种突发故障,她更加沉着、冷静。
长期工作在变电站第一线,经验越来越丰富,而当了值班长后的“花姐”却越来越“胆小”,她深知“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从接令、写操作票、模拟到现场,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错不得,更不能“跳步”,即使明明有“捷径”,也要能耐得住性子,按部就班,因为避免误操作,同时保障自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人物
名片俞晓雯,厦门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高级工程师。
俞晓雯:
给调度员一双“智能眼”
如果把主干电网比作人体“大动脉”的话,配电网如同“毛细血管”,繁多、细密而富于变化是最突出的特点。俞晓雯便是厦门供电公司一名研究“毛细血管”配电自动化的高级工程师。“配电自动化是配网调度员的智能眼。”俞晓雯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说,有了这双“智能眼”,调度员不需要到现场便能将信息反馈到调控中心,大大节省了人力。
去年11月30日,厦门岛内率先实现了馈线自动化(fa)功能全覆盖,其技术水平位于全省第一,在国内也属领先地位。什么是fa?项目负责人俞晓雯告诉我们,如果说配电自动化是配网调度员的一双智能眼,那fa功能则相当于配电网“智能机器人”。有了“智能机器人”,它会及时发现线路故障,并迅速诊断出故障区间,再将故障区间隔离,同时快速恢复对非故障区间的供电,全程无需人工操作。
fa项目使故障处理时间和停电范围明显缩减,大大提高了电网故障处理效率。“创新”是这项技术的核心,俞晓雯和她的同事不断探索、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并依靠实际操作经验,更新模块与系统,实现了现代化远程控制。她在这方面的专业程度,也让她获得了“俞专”的美名。
人物
名片
雷雅芳,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硕士研究生,配电运检室配电修试班班员。
雷雅芳:
海归研究生变成女汉子
这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小姑娘因为姓雷,便被人称作“雷工”。雷雅芳是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如今是配电运检室配电修试班班员。作为与用电客户联系最为紧密的岗位之一,工作三年来,雷雅芳从温柔、安静的女研究生蜕变为雷厉风行的女汉子。
谈起班组工作的初体验,如今的“雷工”仍“心有戚戚焉”。当她走进工作现场的那一刹那,便立刻被各种刺耳的声音包围起来。“哐”的一声,剪刀式的拉刀闸被拽开,伴随着四溅的火花,令初来乍到的她毛骨悚然。而面对机房里各种各样的试验仪器、花花绿绿的试验线和排满整个仓库的变压器,雷雅芳意识到设备试验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此时,师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今天的变压器涉及耐压试验,电压30000伏特以上,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从此,雷雅芳的脑中便绷紧了“安全”这根弦。
每到夏天户外作业时,被长袖长裤的工作服与两斤多重的安全帽包裹着,“蒸桑拿”的同时不免与“蚊虫大军”正面对抗。供电公司还常常启动“零点工程”,选择深夜作业,减小对市民用电的影响。而到这时,“雷工”们又要在深夜里加班加点。“我们的维护快一点,居民就能早一点恢复用电。”雷雅芳说。
记者手记
万家灯火的背后
本报记者王婷婷
电,离我们很近,电气工程师却离我们很远,因为他们隐藏在万家灯火的后面。
而提起供电公司的女职工,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只有供电营业厅窗口的客服座席,然而,在电力生产的最前线,在核心技术岗位上却活跃着众多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巾帼英雄。
她们用女性独有的沉着和细心,完成一件件枯燥繁琐的工作;她们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保障了千家万户的用电需要与安全;她们用不输于男同胞的毅力和勇气,共同推动着厦门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安全供电的职责,面对冰冷的机器,在粗犷的设备与精密的仪器中,用纤细的手指奏出最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