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2014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新近出台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被再度热议。究其具体价格,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偏低”。
海上风电作为全球风电发展的最新前沿,不少国家将其作为减少污染排放、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好,但并不能算“海上风电强国”。从2008年开始,中国正式建设海上风电场,截至去年年底,海上风电建成装机容量为42.86万千瓦,仅占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0.5%左右,其中近海项目12.81万千瓦。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海上风电进程缓慢,新增装机容量仅39兆瓦,同比降低69%。究其原因,不明朗的上网电价政策导致海上风电并网效率和发电效率更低,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上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公布的《关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中显示,对非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区分潮间带风电和近海风电两种类型确定上网电价。其中,2017年以前投运的潮间带风电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近海风电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85元。在海上风电招标四年后,备受关注的电价标准终于揭开面纱,此举意义积极。
但上网电价仍然偏低,对缓解成本压力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高,风险大,在风机吊装、部门协调等方面都比陆上风电更加复杂。一般而言,海上风电平均是陆上风电成本的2倍。目前,陆上风电的电价实行区域标杆都在0.5元/度以上,而新海上风电价格并不是陆上电价的2倍以上。纵观国际,海上风电发展较好的欧洲国家,风电上网电价折算成人民币在1.14元/千瓦时至1.6元/千瓦时之间,我国远低于这个标准。退一步说,如果项目所在海域风资源具有优势、风机制造、施工成本可以控制,上网电价可以为企业带来8%—10%左右的收益率。但目前,国内海上风电规模有限,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制造、施工和运维成本较高,海上风电仍然处于示范阶段。
因此,一方面,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还需从设备制造、铺设和施工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成本,才能保证收益,有利于海上风电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