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换新颜
220千伏西郊站建于1958年。“1958年,新中国的家底还很薄,西郊站里的设备来自6个国家和国内4个地区,而且有些是国内第一台产品。”今年70多岁的查复是原超高压输变电公司运行主管,他见证了这段发展的历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系统内需要的无功功率急剧增加,查复说,负荷增长非常快,西郊站经历了6次以上的改造,然而还是不能满足供电可靠性的需要。1980年,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220千伏新周站在浦东地区投运。新周站改造项目经理周录波说,浦东发展实在太快了,设备与负荷发展也已经不匹配了。据统计,目前上海不少变电站进入老龄化阶段,全市投运20~30年的变电站共有14座,而投运30年以上的变电站有9座。“这些站都在市中心,全站停电和异地新建变电站已不可能,我们绞尽脑汁决定使用‘微创手术’,改造中心城区老变电站。”国网上海电力运检部负责人说。
妙手实施改造
5月11日凌晨1点,220千伏万荣站2号主变成功接入,新主控楼和35千伏高压开关柜设备正式投运,这座主控楼的地基上曾经矗立着一台220千伏变压器。
“老站改造最大的难点就是场地狭小,要建造新控制楼,必须要有模板、钢筋等土建材料,而在运行的变电站内,这些材料很难有地方堆放。”上海电力检修公司运检部徐晓明统筹管理着所有老站改造工程,“我们必须采用‘微创手术’,也就是腾挪场地。我们先把变压器搬到室内,然后在原地建造新控制楼,最后再把35千伏开关设备搬进去。”就这样一步步地推进,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割接,万荣、港口和西郊站已经基本成型。
“在运行的变电站内都是带电设备,基建施工时,极有可能误碰到有电设备,存在安全风险。”徐晓明说。在本次老站改造项目中,国网上海电力均采取硬隔离措施,将运行区域与施工区域物理隔开,明显区分管理区域。“在施工难度最大的西郊站改造施工区域上方存在运行线路,我们通过改造线路、采用特殊金具和收紧引线的措施,将引线收高约1米。”西郊站改造工程项目经理甘建忠对这次施工记忆犹新。
与城市共同成长
在西郊站改造的一年中,年轻的技术人员张益波已经组织召开了100多次协调会,一个难题需要反复与设备厂商和施工单位协商多次,他说:“我感觉这一年我成熟了,无论是对外协调还是对电力设备的理解,我更加得心应手。”上海电力检修公司通过建立项目负责制,把一批退居二线的工作经验丰富、作风硬朗的老劳模、老专家和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硕士博士项目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组,以老带新,让年轻同志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我可能是老站改造工程做得最多的一个了。”别看甘建忠外表粗实,但内心细腻,“这次改造与以往不同,运检部提早介入项目可研阶段,我们针对7个老站分别制作了外立面效果图,真正做到与周边建筑物高度和谐统一。”
“西郊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可以将其像老厂房、老码头一样改建成上海电网历史陈列馆,成为员工喜爱的文化实践课堂。”到访的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看到设计蓝图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