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资讯INDUSTRY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情资讯
行情资讯

智能电网助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27  来源:中华工控网  浏览次数:238
导读:呼啸而过的列车,把人们带入高速、便捷的时代,动车就像一条条血脉,把一个个相邻的城市紧紧地连接成整体。如果说高速铁路网是当前改变人们出行、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张“网”,那么坚强智能电网将是未来的电力高速公路,它将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提升产业发展升级的又一张“巨网”。

年内,河北省张家口市55%的居民将用上智能电表。?

  4月1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在2011坚强智能电网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铁路不仅进入高铁时代,民众生活也开始逐渐进入智能电网的“网”中,“例如,北京一些地区可以安装风能、太阳能等发电系统,这样的话,自己家里用不完的电力就可以送到电网上去。”

  电网战略技术储备 特高压技术已领先

  4月13日,国家电网公司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将采用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建设巴西美丽山水电站输电工程。这条“电力高速路”将帮助巴西把北部亚马孙河的水电送到几千千米外的发达地区。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和巴西在电力发展上具有共性,巴西电力需求也保持较快增长,正在开发亚马孙河的大型水电站,要把电力送到南部和东南部电力负荷中心,距离在800至3000千米,需要采用中国的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

  姜克隽指出:“过去我国的电力系统更多的是在追赶发达国家,但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电网、智能电站建设等将领先于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网企业要承担尝试不同电网技术的责任,例如特高压、超导等技术,而且,许多技术都可以作为战略技术储备。当然,研究、发展这些技术的前提是建设好智能电网。”

  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加快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并在特高压标准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通过工程实践,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7大类77项标准构成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已修订国家标准1项,发布15项国家标准和73项企业标准,申请专利431项已获授权237项,确立了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应用大量新技术 带动低碳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为居民用户安装智能电表。天津年内换装102万具智能电表、大连将在年内为80万用户更换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具有电能计量、信息存储及处理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如果欠费,它还能自动断电。

  从产业链层面看,智能电网依次分为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所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庞杂,每个环节都将应用大量的新技术,因此电网的升级改造无疑将惠及分布在这些环节上的不同行业,给这些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对此,姜克隽表示:“对国家电网来说,智能电表、计算机控制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智能电网设备的供应商是开放的,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来采购,并不局限于中国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未来10年里,智能电网预计年均投资约3000亿元。业界许多专家表示,国家电网公司的投资将拉动10倍乃至百倍资金的跟进。这些投资将对长期支持低碳电力系统发展的企业带来机会。

  美国发展智能电网主要是参考互联网的经验,由政府直接投资、政府推进基础研究到制定基础标准,并推广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标准,最后相关企业快速介入。对于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有业界人士建议,首先实现从引进技术,实现自我研发,到成功的技术输出三阶段转换;其次,智能电网初期建设可以采取分点地区试点,成熟后以点带面大规模推进。

  低碳经济“有形之手” 助推碳减排百亿吨

  在电力领域发展智能电网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和主要动力之一,其中,分布式能源是智能电网的必要组成。日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透露,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布局分布式能源发展,且已在内部出台一份《分布式能源建设管理办法》。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具体的电源管理及上网价格问题。届时,企业可做到自己发电自己用,多余的电力可输入电网。

  坚强智能电网是具有透明开放、互动等特征的现代电网,不仅是连接发电和用电的电力输送载体,还是具有网络市场功能的电能优化配置载体,将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形之手”,有利于鼓励低碳产业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例如,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就将大大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并有效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统计数据显示,智能电网未来10年可推动实现二氧化碳累计减排105亿吨,对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目标的贡献度超过20%。

  姜克隽说:“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正在践行低碳发展战略,要求用户的能源系统能够上网。也就是说,如果智能电网建设没跟上,就会致使当地的低碳政策难以执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