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可以有两种电力优化布局手段:一是受区域内各省资源禀赋和负荷特性影响,电力平衡情况不同,可以通过跨省(区)调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更大范围内保证系统备用容量;二是在东部地区发展天然气电站作为调峰电源,以及其他多种调峰方式相结合,优化电源布局,提高燃煤机组效率,使燃煤机组尽可能运行在设计的高效率区,少参与调峰或不进行深度调峰,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状况。
目前国内调峰措施仍不健全,蓄能储能相关的投资机制、经营模式和电价政策方面还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通过增加调峰性能好的机组容量,使作为基荷的核电和随机性较强的风电、太阳能等电源更多地接入电网,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的份额,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程度,这也是优化电力布局的重要方式。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约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沿海的核电及新能源发展后发优势等,清洁能源电力布局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多大的新增成本,费用如何分摊,最优的投资路径是什么。
除了电源侧布局优化外,节能和需求侧管理也是应对电力发展挑战的有效措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包括负荷管理、能效管理、有序用电等。电价可以最有效地调整不同时段的供求关系,提高低谷时段电能的利用,实现“削峰填谷”。国际上可行的电价措施主要有工商业普通分时电价、居民分时电价、尖峰电价、可中断电价、季节性电价、丰枯电价、容量电价,及高耗能产业差别电价等。目前中国实施了一些针对节能和需求侧管理的价格手段,比如,为限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从2004年开始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在居民用电侧,2012年7月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递增电价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分时电价也在一些地区选择性施行。但这显然还不够,需求侧管理的制度设计对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对现有措施进行效率评估,将有助于修正相关政策,保证其合理性。
进一步优化电源布局还涉及东西部平衡问题。东部要素成本、环境成本的提高将迫使高耗能产业向西部转移,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从政策上如何影响和把握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又如何在发展西部的同时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对东部地区的能源环境进行约束,预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与排放;另一方面,需要预测西部地区的增长和对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的要求。从这两个方面求得转移过程的潜力与空间范围,对东西部产业转移的不同情境展开分析。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的清洁环境常常是以欠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是一个高耗能产业的转移过程。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环境治理中,欠发达的西部很可能为东部治理污染付出代价,即东部对西部的污染转移。政府需要尽量平衡污染转移过程,通过政策协调尽可能减少西部污染,需要更为审慎的顶层政策设计,梳理区域保护的国际上相关政策的成熟经验,通过可选的政策组合,在措施选择与路径设计上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高耗能产业由东向西转移和西部能源开发,将导致能源电力供给重新布局和平衡。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如何配套建设,才能减少浪费和排放锁定?政府需要就高耗能产业由东向西,能源输送由西向东两个方面,对东西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规模与发展路径提供指导,以环境治理引发的政策设计为具体抓手,控制东部能源(煤炭)消费,加快东部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发展,以环境容量为标的,引导高耗能产业转移。重构西部地区的能源电力供应格局,可以通过预先设定其能源发展目标和环境路径,涉及到不同的能源电力基础设施配套方案的选择,以及对西部地区能源电力消费增长进行重新估算。来源: 南方都市报